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第三届国际中文教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讨会在我校举办

文字: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图片: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编辑:宾锐光 肖曼 发布时间:2025-11-12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11月9日,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主办,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国际中文智慧教育研究院协办的“第三届国际中文教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新发展研讨会”在我校白云山校区行政楼国际会议厅举办。本次会议以“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路径与中华文化传播的新模式。会议开幕式由我校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党委书记谢秀兰主持。

我校校长闫相斌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在当今时代的快速变革中,国际中文教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同时面临机遇与挑战。学界要探索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国际中文教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新理念、新视角与新方法,为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提供理论支撑,共同构建开放创新、互学互鉴的国际中文教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新生态。

在上午的大会主旨报告环节中,八位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领军人物与知名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党委书记王学松教授围绕“国际中文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原则”,分析了讲述过程中“讲什么”“怎么讲”“讲得如何”的问题,指出讲好中国故事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副院长叶军教授立足新形势新要求,阐述了“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五个面向”,把脉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培育)——汉字汉语研究与社会应用实验室副主任宋继华教授从语言战略视角阐述了学科融通与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提出应培养具备跨学科视野与战略思维的“语言人”。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执行主任、人文学院刘久明教授以“李子柒现象”为典型个案,指出中华文化的有效国际传播,应更加注重挖掘具象、共情的生活叙事,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展现真实、立体的中国形象。上海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党委书记张艳莉教授指出,在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生培养中,应构建以“跨文化教学、课程设计、项目管理”为核心的多元实践能力体系,并分享了上外版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暨南大学邵宜教授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华校校长领导力的评价维度,强调新时代的华校领导者须具备“战略规划、资源整合与文化传承”三大核心能力,其领导力直接关系到华文教育在海外的本土化进程与可持续发展。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王辉教授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驱动的研究范式转型,同时指出在利用大数据与智能技术实现个性化教学的同时,必须保持伦理自觉,警惕数据隐私与算法偏见,推动形成“负责任的创新”范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左鹏军教授聚焦于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强调要进一步夯实学科内涵,提高学科竞争力与活力。

image.png

王学松、叶军、宋继华、刘久明、张艳莉、邵宜、王辉、左鹏军作大会报告

在下午的大会主旨报告中,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语言战略》执行主编方小兵教授探讨了“国际中文教育驱动的二语习得理论转型”,指出国际中文教育的实践需求正推动二语习得研究从普遍语法视角转向社会认知视角,并呼吁构建更具解释力的本土化理论模型。北京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处长张天伟教授在“区域国别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方法与思考”报告中,强调了跨学科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并提出需深入对象国的历史文化与教育政策语境,以实现从“区域研究”到“国别精准供给”的转变。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周统权教授提出,通过脑电实验表明,汉语母语者在理解句子时,社会等级信息会显著影响其对施事和受事角色的认知加工。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张慧玉教授分析了国际组织选用中文的影响因素及内在机制,指出中文在国际组织的使用率不仅关乎语言本身,更受国家实力、制度规则与专业领域话语权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汉语学习》执行主编、延边大学吴德新副教授提出国际中文教育应深度融入区域发展战略,打造兼具地方特色与全球视野的“中文+”人才培养模式。《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关英明副教授论述了高水平学术期刊在引领学科发展、凝聚研究共识中的关键作用,倡议建立分层互补、中外互鉴的期刊生态。

image.png

方小兵、张天伟、周统权、张慧玉、吴德新、关英明作大会报告

闭幕式由我校中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陈恩维教授主持,刘楚群教授作大会总结。

image.png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