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1月8日至9日,形式语言学国际研讨会(2025)在我校召开。形式语言学国际研讨会是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形式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学术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自2001年起已举办十届。本次会议由我校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承办,我校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联合协办。共有150多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参加会议,报告句法学、语义学、语音学、音系学、句法—语义界面、一语习得、二语习得、语言加工、神经语言学等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我校副校长刘建达教授、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徐海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辞。研讨会开幕式由形式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我校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吴庄教授主持。

刘建达致辞
刘建达在致辞中指出,适逢广外建校60周年,本届会议以“界面研究”为主题,旨在推动语言学各分支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推进语言学理论的发展。这一主题与广外的育人理念与学术传承紧密相连。学校不仅以国内顶尖的语言学科闻名,更构建了以语言和语言学为核心、辐射人文社科、法学及商科的独特学术生态系统。

徐海致辞
徐海在致辞中介绍了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在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做出的重要贡献,并特别介绍了近年来理论语言学团队的蓬勃发展。他希望与会嘉宾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深入交流、相互切磋,共同推动语言学研究的繁荣与发展。

黄正德、李艳惠、Bošković发表主旨演讲(从左至右)
本届研讨会设有主旨演讲、特邀演讲和分组演讲。大会主旨演讲发言人为哈佛大学黄正德教授、美国南加州大学李艳惠教授、康涅狄格大学Željko Bošković教授。黄正德聚焦于隐含论元(implicit argument)的句法结构,基于汉语现象,将隐含论元分析为附加语(adjunct),并提出与前人研究相比更为简明的推导路径。李艳惠聚焦于汉语中含系词“是”的一类特殊结构,将其分析为一个功能性的照应语,并作出细致的句法语义分析。Željko Bošković通过丰富的跨语言例证,论证了姐妹关系(Sisterhood)是句法特征允准(feature licensing)的重要条件。

特邀演讲嘉宾发言
特邀演讲环节,浙江大学程工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冯胜利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顾阳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郭洁教授、南开大学李兵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潘海华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潘俊楠教授、我校石定栩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邓思颖教授、台湾清华大学蔡维天教授、澳门大学徐杰教授分别就句法、语义、音系,以及句法-语义、句法-语用、句法-韵律界面等领域的前沿研究作精彩报告。
分组报告环节共宣读论文122篇。与会论文围绕形式语言学及相关交叉领域的前沿议题展开,充分挖掘鲜活的语言事实,并在研究范式与技术路径上体现出显著的创新性。学者们在报告环节陈述清晰、深入浅出,问答环节互动热烈、见解精辟,在切磋琢磨中碰撞出丰富的思想火花,有效促进了学术观点的深度交流与融合。整个会议过程洋溢着严谨而活跃的学术氛围。

张庆文、李京廉发表闭幕致辞(从左至右)
闭幕式上,形式语言学专业委员会现任会长、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张庆文教授对2024–2025年度第五届理事会的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李京廉教授作为新任会长,对未来两年的学科发展与学会工作方向作出了系统展望。

全体参会代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