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该篇报道的译文:
面向东亚未来,培养领导英才
7月5日,在位于日本大阪市天王寺区的大阪国际交流中心举办了题为“致力于培养开拓亚洲未来人才”的中日韩大学合作交流主题论坛(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日本立命馆大学、韩国东西大学举办、朝日新闻社后援)。三所大学目前正在实施 “亚洲校园”计划,在两年时间里三所大学的学生到三个国家共同学习和生活。在本次论坛公开讨论环节,三所大学校长与熟悉东亚诸问题的专家姜尚中(圣学院大学校长),就多文化人才培养的内容及意义进行了交流。本次论坛的协调专员由朝日新闻论说委员箱田哲也担任。
三所大学运营的“亚洲校园”计划简介
项目的核心内容是:来自立命馆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西大学这三所大学共计30名本科生在两年的时间里在三个国家流动学习。在进入大学的第一学年,三国学生要在本国大学集中学习除母语以外的两门外语(如广外学生学习日语和朝鲜语)。进入第二学年之后,三国学生组成一个班级,按照中、日、韩的顺序依次在每个国家停留10周,共同生活并学习当地语言。除此之外他们还需要参加一些课外活动,例如实地考察、文化体验以及入住当地家庭等活动。第三学年学生们也按照同样的顺序移动学习。在日本文部科学省2014年发布的项目中期测评中,这个计划得到了最高S级评价。三所大学共同决定将此项目常态化运营下去。
姜尚中
曾任东京大学教授,自今年起就任圣学院大学校长。专业为政治学、政治思想史,在报纸、新闻、杂志等多领域均非常活跃。著有《在日》、《烦恼的力量》等著作,为在日韩裔二代。
主题演讲
“一个亚洲”,漱石也有同感
我出生在九州,在熊本度过了少年时代。九州与朝鲜半岛、中国大陆相隔较近。经济往来密切,若将大众文化相互推广,日本的年轻人可以在韩国或者中国工作,周末回日本。抑或是韩国的年轻人在九州、大阪工作,周末回韩国。——这样的未来不就近在眼前吗?我在梦中见到了这样的一幕。然而,在中日韩之间,始终笼罩着一层阴影。
过去的历史依然影响着现在,在这样的背景下未来该如何描述呢?思及此,我想先向大家介绍中、日、韩文学代表的三个人物——夏目漱石、鲁迅和在韩国被称为“近代文学先驱”的李光洙。
漱石曾留学伦敦,对日本刻意追求的欧化过程抱有强烈的怀疑态度。然而,近代化是无法避免的。“强忍泪水”是他在当时环境下常说的一句话。他当时的意识超越了“日本”这个狭小的区域,带有一种 “东洋”大集体意识的智慧。他非常喜欢发源于中国、日本、韩国的汉诗和汉文,他深刻地感受到这是“一个亚洲”。
漱石是如此,深受其影响的鲁迅对已完成近代化进程的日本,对尚挣扎在封建制中的中国,以及欧洲之间也有着复杂的情感。李光洙作为亲日派在韩国受到了极其否定的评价。尽管如此,说他是“韩国的漱石”也不为过。在民族主义者、现代主义者、人道主义者的镇压下,作为亲日派代表的他在青年时期也曾几度受挫。
这三个人当时所烦恼的、深觉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至今日也依然困扰着我们。
一百年前,漱石在“我的个人主义”为题的演讲中说道:“个人道德远高于国家道德”。的确如此,我觉得这是中日韩年轻人应该具有的姿态。对于国家而言,不同情况之下可能会出现尖锐对立的情况。然而,拥有高尚道德的个人聚集在一起,与放纵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不同,人与人之间也可以产生激烈的智慧碰撞,进行真正的交流。
相信年轻一代只要有跨越国家的“东亚”意识,中日韩的未来会变得更加美好。
校长·总长如是说
立命馆大学校长(日本)
川口清史
经济学专业出身,曾任立命馆大学教学部部长、政策科学部部长等职,2007年起任校长,兼任日本私立大学联盟常务理事等职。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
仲伟合
主要研究方向为同传理论、同传教学、翻译学等,兼任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中国广东省社会管理研究会长等职。
东西大学校总长
张济国
政治学、法学专业出身,庆应义塾大学政治学博士,同时兼任韩国外交部政策咨询委员、美国律师等。
学生们的思维方式逐步接近、互相学习效果显著
箱田 通过参与“亚洲校园”计划,学生们有哪些成长变化呢?
川口 当我问一个广外的女同学:“你去旅游了吗?”,她回答说:“我坐夜里的大巴去东京看了东方神起的演唱会。”中国的年轻人在日本接触到韩国的明星,这就是所谓的国际化社会。我感到亚洲年轻人共通的文化正在产生。通过宿舍的集体生活,同学们理解、感受到了 “即使同为亚洲人,三个国家的人在生活习惯和文化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别”。他们互相交流,一起度过青春岁月。这当中也有一些学生开始憧憬跨国婚姻。
仲 他们通过互相学习彼此的文化和习惯,通过用不同的语言进行深入地交流,对对象国有了更深刻更切身的理解。理解是东亚走向和平的基础。
张 最大的成果是他们对异文化的理解力。中日韩三国的学生如果站在一起是很难辨别出他们是哪国人的。不管是他们的说话方式、思维方式还是着装风格都十分相似。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有着很密切交流的缘故吧。现在中日韩三国的关系不是很乐观,但是如果能够像他们这样互相交流的话,三国间的紧张关系或许也就可以缓解了吧。
箱田 我还想了解一下在接收这些学生的时候,各个大学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呢?
仲 我们非常重视学生遇到困难时的跟踪,以及如何让学生尽快适应各国的教育体系。我们确保拥有精通外语和有留学经历的教师。除此之外,我们还重视提供让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例如组织企业实习等实践机会。
张 我认为必须要教会他们抓住和利用机会的知识和方法,让他们学习各国的语言、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等知识。这样的话他们就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由历史问题、领土问题所引起的摩擦就能减少到最小化。
川口 主要在成本这一方面。目前我们得到了来自国家文部科学省的经费支持,但是今后可能需要各大学自己承担项目运营费用。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就需要考虑如何去支援学生参加这个项目。
姜 参加“亚洲校园”项目最大的好处是能够接触到不同于本国的世界。在本国的话,大家都是“生活上的专家”,但是到了外国,不管是一般性常识还是语言都变了,大家变成了“生活的新人”。但正因为是“新人”,可以站在“新人”的立场,用“新人”的眼光看到很多新的东西。项目参与学生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视角来审视自己的国家,可以慢慢学会客观地理解问题。
客观理解本国、了解他国,才能拥有宽容之心
箱田 中日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历史问题,怎样才能更好地走下去呢?各位校长对东亚有着怎样的展望呢?
张 经济上蓬勃发展的东亚是“机遇”和“矛盾”共存的一个复杂的空间。由于韩国和中国的崛起,东亚的秩序发生了改变。对于日本,中、韩期待建立对等的关系,于是历史和领土问题就一再被提及。为了将来实现真正的和平与发展,在中、日、韩三国的年轻人之间实施像“亚洲校园”项目这样的,由年轻人主导的、能够充分展开交流的、可以减少摩擦、增进了解的交流项目是必不可少的。
川口 三国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冲突已经成为很大的问题,三国人民之间相互反感、反目的事例也屡见不鲜。民间的冲突有时候会进一步地加深政治和军事上的冲突。前几天我看到这样一句话:宽容是一种认识。为什么韩国人那么在意从军慰安妇的问题?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在意南京大屠杀中遇难者的人数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重新认识我们的观点,唯有此,才能真正拥有宽容的态度。
仲 我希望东亚变成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区域,国与国之间构筑双赢的环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在构建和平、繁荣的东亚过程中,只有中、日、韩这三个在东亚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国家联合起来,三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强对话机制。“亚洲校园”计划就是三国领导人在首脑会谈中所做出的决策。这表明通过“对话”,三国之间能制造出很多很好的合作契机。
姜 促进东亚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可是现在中、日、韩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随着不平衡问题发展的加剧,社会矛盾也会进一步激化,而这种激化了的社会矛盾很有可能被转移到外部,因而我们必须要减少这种紧张和对立,不能把社会构造上的改变转嫁成外部问题,要拥有长远性的发展目光。
箱田 校长们对年轻一的代有何期待呢?
川口 一定要有树立牢固的、健康的思想和价值观,以此为基础和他人多交流,这样就会发现全球化其实一点也不可怕。希望年轻人通过参与各种各样的体验,一步步地提高自己。
仲 我希望年轻的一代能够担负起未来发展的重任。未来是年轻人的天下,未来如何发展取决于年轻人如何努力。我希望年轻的学生们能够相互理解,拥有卓越的包容力,履行其构筑和平世界的责任。同时,我也希望年轻人能够思考一下,面对未来,自己能够做出多大的贡献。
张 三个国家之间过去都有一些不愉快的回忆。这些不愉快的回忆至今还影响着我们。可是今日之事也将成为明日之史。年轻人如果拥有正面、积极的记忆的话,三国的未来也会走向光明。希望他们知道,他们能够参与到“亚洲校园”计划中来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希望他们能怀有未来成为东亚精英领导人才的理想。
姜 大约20年前有种说法叫做“亚洲与日本”,而不是“亚洲的日本”,所以地域的概念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是人为创造出来的东西。如果年轻一代没有区域化的意识,那么他们也很难对自己身处“东北亚”或“东亚”有强烈的认知,所以年轻一代应该强化自己区域化认知的意识。而作为我们,为了不给年轻一代留下“负面的遗产”,我们也必须努力。
板东久美子
文部科学省审查官
作为来宾在和大家致辞时她说到,希望“亚洲校园”计划作为优秀实践案例能够进一步发展,她也期待通过本项目能够激励更多大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