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南校区专题 > 正文

(记者手记)南校区走访

文字:王帅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4-07-28 点击数: 分享至:

 

小白、科宝和我三人,肩负着“让新生了解真实南校区”的使命,一大早赶到云山会堂和学校各部的领导一起乘校车去南校区了解工程进度情况。我和科宝的闹钟由于勤勉工作,所以早起吃了饭,小白说他的闹钟最近总在罢工,买了个面包塞在包里,就往云山会堂赶。昨晚为了南校区的专题,我们都弄到凌晨两点才离开新闻社。

 

到了车上,小白还没来得及吃早餐,我们就忙着争取时间采访学校基建处的处长王新贵,王处。科宝负责摄影,比较轻松,我和小白速记,忙得不亦乐乎。刚开始的时候,还能抽空问王处长问题,后来全由科宝代劳,光顾着手上的工作了。关于南校区大部分具体数字、规划方面的信息都来源于王处。从北校区到南校区时程约一个小时,王处刚开始说只能采访半个小时,因为昨晚没有睡好,可是最后实实在在让我“困”了大半个上午,一边忙着视察,一边解答我们的提问,而且他视察完还要去开个会。我估计如果把王处包里资料的重量即使兑换成素菜,也够一个老农喜的了。

 

大忙人王处

 

在路上一直让手辛苦着,眼睛也没敢到处观望,只是车上冷气开的太足了,手臂上直起鸡皮疙瘩。靠近南校区的时候,我的确吃了一惊,果然是“一切正在进行中”。

 

车窗外是“一切正在进行中”!

 

首先看到的是凤凰山。所谓的凤凰山,其实是一个山丘,这会儿还没树。一面被挖开,断层处好似老年人的皮肤,一条一条的筋挺立着,裸露着黄土,说是将来这里修楼,另一面到是含蓄一点,被白色塑料条给盖上了,王处说这里正在进行保养,以后植被。一切弄好之后,绿树葱翠,内有曲折小径,是一个早上读莎士比亚,傍晚聊郭敬明的好地方。不过,科宝这人一语中的:又多了一个约会场所。我和小白都笑了,幸好没被老师听到。呵呵!

 

凤凰山有待植被

 

之前有学生把南校区称为“黄土高坡”,诚实的说,有一点像,入口路没有修好,全是裸露地面,汽车驰过,一浪的灰尘随风而起。窗外的民工真个像在黄土高原工作。814日是大学城预演日,工程量还很大,我们都在想恐怕得日夜兼工了。

 

进入主校区,下车,此时的情况好一点,有了水泥路面可走,虽然水泥让施工的尘土弄得像个要出嫁的姑娘,欲现欲隐。小白故作深沉的说,这就是南校区给我们的见面礼,一陂黄土。

黄色现在仍是主色调

 

清尘车忙不迭

 

路面的清扫应该是扫尾工作。进入主校区的第一感受是,这里的建筑从外形,从色彩,从用料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创新,但基本风格仍沿袭了北校区的,建筑以砖红、深蓝、亮丽的灰白色为主,也算是文化上的传承吧。

 

其实说实在话,虽然旁边有老师带路,面对那一条一条的马路,一栋一栋的房子,我们还是转的一愣一愣的。当时就在想,新生来的第一回事就是三五成群的好好认认路,切莫独自行动。且不说广外的熟悉就要一阵子,更甭说在整个大学城当游侠了。不过,想象一下,绿化工作做好了,挑一个清爽的晚上,骑上一辆自行车,在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中穿行,月亮或星星在安静的看着你,该是多惬意的事情啊。走题了,不好意思,我赶紧回过头来。

 

由于时间有限,只能去学生最为关注的宿舍区、饭堂和教学区看看。

 

宿舍区是一个傍晚乘凉、聊天的好地方,当然也能拿来晨读。内有走廊,外有天台,宿舍后方还有阳台。均为白色的磨砂地板,奶白色的栏杆贯连整层的走廊。

 

 

宿舍内的家具没有搬进来,还在打扫当中。不过,刚进门,门上方的空调就让我们羡慕的流汗水了。广州夏天暴热,今天最高气温接近40度。为了使刚喝下去的水能在体内呆久一点,记得在我们校本部,同学们一拨一拨地朝图书馆奔,图书馆被称为我们的“避暑山庄”。除了图书馆,宿舍、教室都没有空调。那阵子天热,很多人早上起来都顶着两个熊猫眼,晚上热起来七八次。而且有统一的热水供应,男生不用大冷天的,冷得牙齿都颤掉了,还装英雄洗冷水澡。

 

宿舍的面积不算大,一屋住四个,正好培养同学感情。可是这时我们三个间出问题了—— 我把小白和科宝弄丢了。小白这人喜欢“溜达”,角角落落的信息他都能收集到,我们走的时候他不知“溜达”到哪里去了,而科宝,生性好动,我们还在一层的时候,他已经跑到7楼拍俯照了。后来发了若干个短信,总算把他们找回来了。哎,做新闻也不是轻松的活。

 

看完了“住”,该说“吃”, 民以食为天嘛,咋办不能苦了那张嘴啊。由于新闻网对饭堂会有详细的报道,在这里我也先不说了。(呵呵,钓你们胃口)不过环境保管你们一个劲地说棒。

 

最为重要的应该是教学楼了,不过不光你们生气,我们这些记者也大为气愤,顶着老半天的太阳,来到这里,居然教室里连张椅子都没有预备好,光秃秃的,全无待客之道。我们当时去看的是B15座教学楼,它和其他的教学楼组合在一起,内部有老北京四合院的风味,却全是一派崭新的建筑,样式新颖,尤其突出的是教学区中区内部的一个钟楼,气势恢宏但不张扬,我这个人有时候容易沉入幻想,当时还真以为自己听到了巴黎圣母院的钟声。呵呵,希望你们以后有人也能有此感受。把每一栋教学楼分开来看,又自成风格,有独立式,也有环卫式。虽然它是个未尽待客之道的小伙子,但装备齐全先进,后发力肯定十足。事物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刚开始的时候,肯定是有一定艰难的,情况也并未全如人意。小白恨恨的说:这群家伙,能见证南校区的成长真是不知哪里捡来的好运气。科宝也说,他们是“全新的一辈”。

幸好有王处在,要不,惨!

 

今天实在时间有限,在教学楼走马观花的看了一下,就要走了。

 

走时没有校车全程送,校车把我们带到一个十分简陋的车站就“毫不留情”的走了,地面黄土凹凸不平,灰尘漫天飞,一共只有三路车,每辆车都一幅饱经了沧桑了模样,科宝带着副近视眼镜看满脸皱纹的站牌,终于见到了一个熟悉的站排名。当时真是有种开路先锋的味道,以后新生就知道怎么走了。不过开学后,车站应该回来个大手术的,不然这样子的话实在有点不好见人。

可怜,只有三条线啊!

 

回来的路上,我们就在想,众多的学校修筑在一起,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广外也有不如人的地方,新生会不会有不满的意见呢?其实学校就像自己的老父、老母,他们倾注了所有想给我们一个最好的环境,但不是想做到就能做到,相互之间需要关怀更需要体谅,更何况路终究是要自己走的,老父、老母肯定相信每个儿女都能走的好,走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