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8月22日,一个婴儿降生在四川省广安县一个被称为“邓家老院子”的普通农家里,他就是一代伟人邓小平。邓小平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功绩。100年后的今天,缅怀伟人的事迹,我们更能从中领悟“伟大生于平凡”的深刻意义。
邓小平是伟大的,他所创造的不朽业绩却缘于他生活中平凡的点滴。正如他本人所说的“我是人民中普通的一分子。”他的战争策略,他深入群众的作风以及他改革开放的雄才大略都与他曾经平凡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
1922年,邓小平留学法兰西。当时,法郎贬值,百物腾贵,人民生活十分艰难。很多中国留学生们更因为贫困而病死。邓小平为了解决勤工助学问题,当年六月在巴黎开办了一间“中华豆腐店”。邓小平和同学们一起努力,解决了留法学生勤工助学的问题,也为中共旅欧支部提供了活动经费。当时,邓小平已经显示出他在应对困难时的灵活机动。在他的战争策略中,也无不闪现着这样灵动的光芒。
1940年8月18日,离“百团大战”发起只剩下两天时间。邓小平和刘伯承召开最后一次作战会议。邓小平提出对正太路阳泉至榆次段的铁路和建筑物发动大规模破击战。前所未有地使日军交通线陷入瘫痪之中。毛泽东得此消息甚至致电彭德怀:“百团大战真是令人兴奋,像这样的战争是否还可以组织一两次。”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邓小平又一次显示他在战略上的灵活机动。他提出,在最初的一个月里内,不求打大仗,而是占领城镇,争取打些小胜战。他敏锐地分析了形势,终于于两个月后在大别山“站稳了”。实现了战略任务。
邓小平的政治生涯中,深入群众的作风使他更能体恤民情,植根于老百姓。因为早在青年时期,邓小平就是在平实而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的。16岁的邓小平在法国留学时曾因为没有足够的钱读书、生活,有一段时间上街捡牛马粪挣零用钱。那时他常围着一条围巾,到了莫斯科,他还围着这条围巾。直到邓小平成为领导人之后,他仍用这一朴实的作风感染着普通群众。邓小平担任瑞金县委书记时,他把全县各项工作开展得红红火火。他自己却从不搞特殊。他住的是民房,有时候甚至住祠堂、庙宇。在向其他领导人强调工作重点时,他说得最多的是“把广大的穷苦群众组织起来。”
1947年,邓小平到金寨县视察时,向当地县委书记表示:“我们能不能在站住脚,决定一环就是团结群众,发动群众的工作做得深不深入。”这之后,金寨县建立了几个区乡政权。在打击土顽、发动群众、分田等工作中都取得了一定成绩。而这些都源于群众对领导的信任。邓小平“深入群众,发动群众”的作风是与其自身甘于平凡所养成的清廉务实的作风密切相关的。
邓小平在学生时代就有向西方学习现代化的意识。1920年8月,他远到法国留学。他后来回忆说,我们感到中国衰弱,希望它强大起来,现代化是必由之路。所以我们到西方去求学。邓小平善于学习,开拓进取的意识在后来他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1979年,邓小平用自己富有特色的谈话在党的理论工作会议上阐明了四项基本原则,规定了现代化的性质。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邓小平的战略设想,经过十二大、十三大,党逐步形成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已分别于1987年和2000年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的不朽业绩照耀着中国社会前进的方向。一百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而在一个伟人诞生一百年之际,重新想起他曾经或平凡或丰富的事迹,我的耳旁回响着一句感叹:
“伟大生于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