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共产党宣言>>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引言
马克思主义是唯物的、辩证的、历史的,它是科学的,始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至今,它历经风雨,铸造辉煌,时刻也未停止其发展的脚步。从《共产党宣言》及其各个时期的序言,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也体现了它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品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处处都留下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印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两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印证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发展观。
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革命事业照亮道路
从1848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一百五十多年过去了,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以其蓬勃生机,不断发展,成为了共产党人从事社会革命和建设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实际结合,在实践中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的思想体系。历史上,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理论武器,领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活动,不断取得胜利,尤其是俄国十月革命以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各时代具体实际紧密结合,指导了该国、该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的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相结合,与时代共前进、共发展的特点的精辟概括。
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其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承认它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发展性。正如他们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3)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性和一贯性。接着又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3)这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发展性,即与时俱进的观点。中国所走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也正是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提出来的。毛泽东同志正确分析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中国革命的形势,纠正了“城市包围农村”,采取集中的工人运动和武装暴动的错误路线,挽救了中国的革命而最终取得胜利。在《共产党宣言》第四章“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中写道:“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61)这表明共产党人革命性质和目标需要不断发展,更新其内容,适应其变化并作为实践主体去把握它的未来。另外,在1872年的序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坦然表明:“关于共产党人对待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的论述虽然在原则上今天还是正确的,但就其实际运用来说今天毕竟已经过时,因为政治形势已经完全改变,…”,(4)这说明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求实的态度对待自身的发展,随着时代发展而补充和完善。
在谈到19世纪80年代欧洲的无产阶级和反动势力比较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考虑到在俄国和美国的阶级状况,指出“今天,情况完全不同了!”(5)并因此断定“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6)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方式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也体现了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恩格斯在《宣言》的1888年英文版序言里指出其核心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12)从根本上注重时代的本质特点,从而认识历史,创造历史。在1890年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总结说:“因此,《宣言》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1848年以来现代工人运动的历史”。(19)这反映了理论发展与实践的关系,与时代共发展。共产党人的理论原则与历史运动共同发展。《宣言》的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中指出二者的关系,“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41)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开辟了认识真理,探索真理,从而接近真理的广阔道路。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死教条,毛泽东同志为此写下了专著《反对本本主义》。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充分证明了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坚持和不断发展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从不固步自封,从不自诩为终极真理。我们应当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不断开拓创新。恩格斯曾经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所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离开自己的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邓小平),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力量,才能巩固其指导地位,才能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导航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的探索道路。毛泽东思想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是在中国革命运动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具体中国国情相结合产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发扬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而发展起来的。它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飞跃。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同志在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下,独辟创建,写下《论十大关系》,为社会主义建设拨开云雾,“《论十大关系》一个最根本的思想意旨,就是‘以苏为鉴’,努力突破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的苏联模式,力求克服这种模式的历史弊端”。(王东 58)实践证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发展过程中,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起了最初的奠基作用”。(王东 66)
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充分体现了他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发展观。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 291)南方谈话凝聚了邓小平同志多年来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长期反思和深刻总结,是邓小平同志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的理论思考的精华,开拓创新,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的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开创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本质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观的第三次大飞跃”。(王东 291)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科教兴国论和全面创新论等的发展观,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的大会上指出,“坚持与时俱进,就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在理论上不能停顿,要努力创新,适应实践的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中国跨世纪发展构想,深层哲学内涵之一,是立足当代世界与中国国情,从哲学高度阐发了一种新发展观”。(王东 374)可见,马克思主义一定要与时俱进,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优秀的理论品质,也是其蓬勃的生命力所在。
四、结语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和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的一百多年,“马克思主义的每一步发展,无不是靠把理论的精华同具体的时代特征、历史背景和社会实践成功地加以结合,并且在结合中在产生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进而又推动新的实践,开创新的局面,把马克思主义不断引向新的境界”。(钟家栋 367)从十月革命的胜利到苏联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发展,从中国的革命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发展观。
参考文献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997年第3版,中共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王东.《中华腾飞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2001年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钟家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100年”,《现代化扩展中的世界与中国》(20世纪聚焦丛书),武克全主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
作者简介:
陈润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 英语语言文学03级硕士
联系方式:
email:running_chen@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