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贸系和企管系整合组建国际商务管理学院,图为挂牌仪式
党委书记校长徐真华在2005年2月24日学校新一轮改革动员大会上这样评价10年前外语学院和外贸学院的合并以及之后一段时期的改革:“回顾新大学的发展历史,我们走过了两个时期:即1995年至1999年的合并磨合时期。这一时期,逐步实现了原两院实质性合并,成为合并高校中融为一体最彻底最成功的高校之一。1999年至2004年的改革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学校实施教学科研架构调整、非学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校内分配制度改革、校内人事制度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等五项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为学校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两校合并组建新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之后,特别是2001年实施“校内五项改革”以来,学校校园面貌日新月异、办学目标不断明晰、治学能力逐渐增强、办学特色日趋明显、社会地位迅速提升,学校各项事业全面步入良性发展时期……大量事实充分表明:广外大的合并改革之路是成功的。然而,我们在欢呼惊喜之余,谁也不会忘记,10年前的合并是何等艰辛和来之不易。
将当时外语学院的国贸系与外贸学院的经济系或企管系整合为一个学院,并将外贸学院的本科专业逐步迁至白云山校本部校区,两校的最终融合统一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两校合并动议之初,两校许多师生在心理上、感情上一下子转不过弯来,都担心对方“吃掉自己”、“损害自己的利益”或者“把自己的学校弄没了”,害怕增添麻烦,因此抵触情绪较大。虽然人们都知道合并的好处,但动起真格来感性的东西仍然占了上风。国内许多高校就是在这种氛围下贸然决策,其结果是貌合神离、“同床异梦”。这种合并,严格说来是不成功的。而我们的合并为什么又成功了呢?究其原因恐怕有两点,一是宣传教育攻势到位,道理讲得深讲得透;二是善于寻找突破口。而突破口在哪里呢?记得当时合并的一个最大理由就是“资源共享,学科交叉渗透融合,优势互补”,当时学校合并筹备领导班子找准了这个突破口,提出了学科专业重新组合调整,组建二级学院的构想,这个构想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将当时外语学院的国贸系与外贸学院的经济系或企管系整合为一个学院,并将外贸学院的本科专业逐步迁至白云山校本部校区,因为只有这样,两校的最终融合统一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否则,各自分开运作,将可能永远是“形合神不合”。
一日之内,十几辆大客车来回奔跑,几百号人早上还在大朗,下午就到了现在附中北面的东区学生公寓。
当学校最终决定国贸系与企管系组合为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不久更名为国际商务管理学院,一直沿用至2001年3月9日)并将企管系从大朗搬至校本部校区的时候,我当时作为分管企管系学生工作的副书记,的确感到困难和压力很大,因为我直接面对的是几百号思想一时没转过弯来的学生,工作稍不到位,就会出乱子,一出乱子,将影响全局,所以当时的神经每天都是绷得紧紧的,我要求辅导员深入学生宿舍、深入每一位学生做过细的思想工作,我自己亲自草拟宣传教育计划,亲自草拟搬迁方案,亲自下到学生宿舍了解学生动态,亲自跑到校本部检查供企管系学生过渡用的宿舍和教室的每一个细节。时值我新婚,有人称我“连新婚之夜都不忘到学生宿舍做工作”,虽言过其实,但我新婚没有请过一天婚假、全部时间扑在学生搬迁和稳定工作上倒是真的。由于学校领导及各部门高度重视,搬迁工作异常顺利,出乎我的预料,一日之内,十几辆大客车来回奔跑,几百号人早上还在大朗,下午就到了现在附中北面的东区学生公寓,记得当时同学们最高兴的是这幢宿舍有太阳能热水洗澡,上课也不远,就在隔着一幢楼的现在附中靠河边的教学楼(当时同学们住的和上课的这两幢楼是跟附设外语学校互换安排的,附设外语学校几乎同一时间由白云山脚搬到了大朗),当然,同学们也有不太满意的,主要是住在大房的同学,太拥挤且生活不方便(因房间不够,学校将原附设外语学校二楼以上的学生活动室改造成20多人一间的大宿舍,学生洗漱上卫生间都要往一楼后来加盖的洗漱间跑),但同学们还是以大局为重,充分体谅学校的暂时困难,相当不错。为了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因变换环境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我领着全体辅导员住进了学生宿舍7楼,与学生同吃同住。为使同学们尽快融入商管学院大家庭、大学大环境,国贸系“一家人不说二家话”,专门派出学生骨干,给初来乍到的企管系学生当“导游”,介绍他们了解熟悉校本部校区的各种设施和场所。毕竟是年轻人,企管系的学生很快就适应了这边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并创造了良好的联动效应,时隔不久,经济系和外贸英语系学生的搬迁就轻松多了。
商管学院成立不久,学生工作干部首次以“增进了解,推动工作”为主题开展活动
就象时任广外大首任校长的黄建华同志所说:“‘合’是阵痛,‘分’则长痛,那时候的措施是将外贸学院整个校区全都搬到广外(校区)来,那边(外贸学院)的师生反映十分强烈,学生们联名上书明志:坚决不搬!一长串的名单交到我手里……可如果不搬,这‘合’就只能成为口头上的东西,名合实不合。后来我们先是搬了一半的学生(指的就是企管系学生――笔者注),大概一年半以后,那边(外贸学院)的学生(指的是经济系和外贸英语系的学生――笔者注)又联名上书,强烈要求搬过来了。”确是富有戏剧性。而恰逢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广外大1997年诞生了组建新大学以来第一个“全国先进班集体”――商管学院企管系95国际营销班,一个令全体商管人乃至广外大人欣慰和骄傲的、团结而又富有独创精神的出色的班集体。
不仅谁也没有想“吃掉”谁、谁也没有被谁“吃掉”,谁也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学校弄没了”,相反,大家在围绕共同目标的奋斗中尝到了合并的甜头、改革的甜头、发展的甜头。
国贸系和企管系的成功组合、商管学院的诞生,特别是企管系的搬迁,我个人认为,是学校整个合并工作中的一步要棋,它的位置一定,整盘棋子皆活,学校合并工作的进程因此大大加快。
回顾这段历史,深感当时的国贸系和企管系领导班子的全局意识和包容精神是何等之可贵。而对学校最终“成为合并高校中融为一体最彻底最成功的高校之一”并为国内同行所称赞,对广外大能在短时间内渡过磨合期而快速抓住发展机遇并创造出今天的辉煌,他们功不可没。
有人也许会问,后来商管终究还是分开了,怎么解释?我想,这恰恰是学校党委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的结果。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挑战,面对扩招的压力,面对不同学科类别自身发展的需要,2001年3月9日,学校学科架构调整之际,商管一分为二,成立国际商务英语学院和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是适时的、正确的。彼一时,此一时,它丝毫不影响合并之初两系“联姻”的正确性及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合并后,给我的感觉是,不仅谁也没有想“吃掉”谁、谁也没有被谁“吃掉”,谁也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学校弄没了”,相反,大家在围绕共同目标的奋斗中尝到了合并的甜头、改革的甜头、发展的甜头,都在为今天变化神速的广外大喝彩,都在为今天被世人瞩目的广外大而感到无上荣光。
商管学院下属企管系临时办公及教学区(现附中临河教学楼)
记得李岚清同志在《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一书中说过一段话:“我曾多次对高校的同志讲,学校调整、合并了,谁当领导?领导干部多出来怎么办?这不应该成为我们改革的阻力。革命、建设几十年了,调整、合并的单位多得很,领导干部工作的变动和调整也是常事……有的同志顾虑‘不要在我手上把这所高校弄没了。’想等一等,看一看。不应该有这个顾虑,学校是国家的,国家所有,不是哪个部门、个人的私有财产,调整、合并是为了把学校办得更好,使高校结构布局更优化,办学效益和质量更高,体制更合理、更顺,不存在‘在哪个人手里把高校弄没了’的问题”。李岚清同志这段话意味深长。我想,一个人只要不存私心,不图私利,不带偏见,那么,就不可能有淌不过的河,就不可能有爬不过的山。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组织部、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