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深化五项改革”专题 > 正文

[回顾]三院长共谋广外大发展战略

文字:杨琦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6-03-08 点击数: 分享至:

 

回顾:我校于2006217日上午召开了发展战略研讨会暨校务委员会扩大会议。会上,英文学院院长刘岩、经贸学院院长刘巍和中文学院院长陈飞作为代表发言。

英文学院制定了学院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指导思想,并为学院重新定位,其中包括教学层次的界定、本科教学专业方向的调整、研究生教学新增长点的开辟、重点学科建设以及师资队伍优化几个方面的内容。经贸学院则提出了率先建设成为“教学研究型学院”的奋斗目标,同时拟定了详细的工作思路和计划,并确定了完善的保障和支持系统。年轻的中文学院则以打好基础,准确定位为前提,努力抓住机遇,锐意进取,积极开拓,更上一层楼。

 

 

优化师资队伍  立足学科建设

努力开创教学研究型学院新局面

                                                        

英文学院院长    

 

广外大于2005年年初推出新一轮五项改革措施,在干部人事体制、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模式、科研管理体制、分配制度和后勤社会化等五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提出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的总体发展目标。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学院不谋求新的发展就必然会落后。谋求新发展,一方面要认清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要对学院目前的现状有清楚的认识,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要凭借责任感和使命感、用科学的发展观谋划学院的未来。

 

为此,英文学院在200510月和11月先后召开了两次院学术委员会和院务委员会会议,就学院目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形成了学院“十一五”期间的发展规划。

 

一、学院定位

 

我们首先制定了学院未来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指导思想,为学院进行了重新定位。

 

(一)学院未来发展的总体目标

 

将英文学院建成一个以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英语文学文化研究、翻译研究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学院。以优秀的本科教育为基础,建设国内领先的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从而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相应专业的前沿教研课题,为国家英语语言文化教育领域源源不断地输送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

 

(二)学院未来发展的指导思想

 

第一,类型定位。在广外大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的过程中,英文学院要走在前列,率先实现转变。这是大学发展的要求,也是我院发展的必然。英文学院有很好的学科发展基础,拥有一支年富力强、敬业爱岗的师资队伍,一些中青年教师在学术上已经逐渐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认可,这是我院转变为教学研究型学院的坚实基础和有力保证。

 

第二,同行定位。我院在全国同类院校的英语学院或英语系中要继续占据领先地位,并逐步提高某些领域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要把眼光放在被公认为同类院校发展水平最高的学院,甚至超越国内的院校瞄准国际一流院校,为自己的发展制定更高的目标,并进一步提高学院在全国的知名度,发展自己的特色,力争某些学科在国际上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第三,学科定位。在学科定位上要坚持以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英语文学文化研究、翻译研究为主体。这三个学科方向是英文学院长期以来建设的主要方向,是我们自身的长处所在,是强势专业方向和研究领域,也应成为学院学科建设的根本所在。其中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已经在国际上取得初步的认可。我院一定要立足并发扬这一根本优势和特色。

 

二、学院规划

 

在确立了上述学院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指导思想之后,我们又对学院的发展做出了具体的规划。这些具体规划主要包括教学层次的界定、本科教学专业方向的调整、研究生教学新增长点的开辟、重点学科建设以及师资队伍优化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调整本科教学。在坚持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英语文学文化研究和翻译研究的根本学科定位的前提下,对目前的6个本科专业方向进行整改,修改各方向专业课程的设置以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变化。

 

第二,加强研究生教学。在研究生层次的教学上,要开辟新的增长点。要把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当作学院未来发展的重点,以提高学院的办学层次,这是实现向教学研究型学院转变的重要步骤。

 

1.改造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自1978年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以来,一直下设语言学、文学和翻译三个大的研究方向。其中的翻译研究方向于20055月划归高级翻译学院管理。语言学研究是我院的强势专业方向,共有19名硕士生导师,已经在近30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11个具体的研究方向。相比之下,文学方向的教学和研究实力较弱,只有9名硕士生导师和2个研究方向。在“十一五”期间,应考虑进一步发展文学文化研究方向,探讨建设电影研究、戏剧研究、现代派小说研究、英美诗歌研究等具体研究方向的可行性,尝试设立把语言学研究和文学研究相结合的一些研究方向,如文体学或叙事学研究。这样的设想和规划将使现有的传统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出现新的增长空间。

 

2.继续申报课程与教学论(英语教育)硕士点。我院今年申报该硕士点未获通过,但我院教师在英语教学法和语言测试领域的研究优势仍很突出,因此,我院计划在下一批申报过程中集合全大学在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成果,重新整合学术梯队,再次申报。这也将成为我院硕士层次教学的另一个增长点。

 

3.建设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点。去年我院申报了英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的博士点,并在专家通讯评审中获得了较高的成绩。我院承担英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博士点的培养任务势在必行。我院将把建设该博士点作为学院学科发展的立足之处,使这一博士点成为学院未来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第三,建设重点学科。2003年,英语语言文学被评为省级扶持学科,我院计划要在建设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点的基础上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把该学科建成省级重点学科。为此,要继续着力于标志性成果的建设。

 

1.以研究中心为核心承担科研课题,培养显示度高的科研成果。首先完成学院各研究中心的改建,以研究中心为核心开展一系列科研和学术活动。我院正在重新研讨并改造学院下属的研究中心,具体的改造措施——包括对研究中心功能的定位、研究中心负责人的遴选、研究经费的使用等相关问题——已经并将陆续出台。“十一五”期间,要发挥研究中心的核心和辐射作用,带动青年人共同从事科学研究,争取在承担重大课题和出版科研成果方面有突破性进展。

 

2.围绕培育精品课程出版系列教材,继续开发有特色的教学成果。增加经费建设现有的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交际英语”、“英语口译”、“英语语音”并扩大其影响力,推广经验与成果。并在培育精品课程和加强教材建设的基础上开发具有我院特色的省级、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与出版社加强合作,在“十一五”期间出齐语言学系列教材(同重庆大学出版社合作)、英语专业高年级专业课教材(同高等教育出版社合作)、文化文学系列教材(同武汉大学出版社合作)。

 

第四,优化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学院重点学科建设和向教学研究型学院转变的关键,因此,学院的工作要以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为建设的根本。要落实具体措施使我院教师梯队在学缘结构、学历层次、职称层次和年龄结构上更为合理。

 

1.引进学术骨干。进一步引进我院主要学科专业需要的带头人,尤其是“三高一低”(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低年龄)的人才,改善各专业的梯队结构。

 

2.提高学历层次。我院目前有23名博士毕业生,仅占教师总数的23%。另有在读博士19名,三、四年后这些教师应能顺利毕业,再按计划每年适量招收博士毕业生,“十一五”期间使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全院教师的比例提高到50%

 

3.举办学术讲座。为帮助学院青年教师在科研上尽快成长起来,学院先后举办了两个大型系列讲座:2004年的“南方之约”翻译学系列讲座(邀请了6名国内知名学者来院讲学)和2005年的“相约南方”文学文化系列讲座(邀请了7名国内知名学者来院讲座9场)。学院还针对青年教师多、科研实力弱的特点举办了学术传承讲座(已举办4次,并计划下学期继续举办),专门邀请学院知名学者为学院青年教师讲解研讨科研和教学问题,以使学院学术传统有很好的传承。

 

英文学院为未来制定的发展方向,即率先把学院建设成为教学研究型学院的目标,已经得到大学领导的认可和支持,我们有信心借大学五项改革的契机,抓住这一新的发展机遇,优化师资队伍,加强学科建设,全力谋求学院的发展。如果说学院在“十五”期间的主要目标是在规模上充分发展,而这一目标也基本得以实现,那么,在“十一五”期间,英文学院将在办学层次、学科建设、研究能力、科研成果等方面上一个新的台阶。我们坚信,有大学领导的关怀和指导,有大学各职能部门和兄弟学院的配合和协作,我院教职员工一定会齐心协力,尽快实现向教学研究型学院的转变,为大学的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力争率先建成“教学研究型学院”

——围绕工作目标的思路和措施

 

经贸学院院长  刘巍

 

“十一五”时期是我校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是,学科发展不平衡,非语言文学类学科发展明显滞后于语言文学类学科的现实已经成为我校向这一目标迈进的主要障碍。按照学校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战略部署,经贸学院将学科建设作为学院发展的重中之重,提出了率先建设成为“教学研究型学院”的奋斗目标。我们将“教学研究型学院”从不很清晰的定义演绎为可操作的目标,即拿到博士授予权、科研教学跨入国内同类高校先进行列。

 

一、可操作的目标

 

1.博士点申报工作

 

我院及早动手,周密筹划,分析形势,找准差距,在完成第10轮硕博点申报工作后,立即着手研究谋划第1112轮次硕博点申报思路,经反复讨论,制订了经贸学院未来学科建设的实施方案。在“十一五”期间的硕博点申报工作中,我院以博士点和一级学科硕士点建设为重点。将国际贸易学、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学3个博士点和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作为重点建设和申报对象,力争到2009年取得2个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2.科研和各层次教学工作

 

我院明确提出“以科研促教学、促学科建设”的思路,与申报博士点工作相辅相成。学院努力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大力倡导高水平的授课方法,力争做出实效。

 

目前,我院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和培养工作基本进入了国内同类高校的先进行列,这已被同行公认。但是,在本科教学方面尚有一定差距,这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要方面。

 

二、工作思路和措施

 

1.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从2002年开始有目的的实施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引进计划,到目前全院共有专任教师77人,其中教授1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8人、在读博士生15人。教师队伍不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有明显改进,为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2.学术氛围建设

 

学科建设需要全院教师的共同努力,形成和谐奋进的良好氛围是学科建设的基础。经贸学院近年来将学科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抓,在各种会议上强调学科建设对学院发展的重要作用,已经在全院教师中形成了共识。为进一步提升全院教师的科研能力,形成良好的共同提高、学术交流的良好氛围,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经贸学院专门为全体教师开设计量经济学培训班,聘请院内数量专家讲课,有力地促进了教师快速掌握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参加培训班的教师占全院教师的一半以上(新引进的教师数量分析功底好,不必参加),一些老教师也积极参加培训,受到广大教师的热情支持。同时,经贸学院还组织了两周一次的学术研讨会,每次围绕一名教师的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讨论,设两位主评人,全院教师参加讨论,这不仅有利于这名教师研究成果的进一步完善,而且有利于全院教师学术水平的整体提高,并形成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

 

3.学术研究成果建设

 

经过全体教师的几年努力,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科研成果,“十五”期间,全院教师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共720篇,其中核心期刊343篇。出版专著39部,教材21部。全院教师还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参与、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56项。共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7项,获教学成果奖13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从我院教师的学术成果来看,总量增长较快,核心期刊的论文数量也逐年增加。但发表在顶尖级期刊,如《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上的论文极少;获得国家级学术奖励的成果仍然较少;尤其是能够得到国家级和省级课题立项的课题偏少,这将是我院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

 

4.学科建设经费投入有所增长,但明显不足

 

学科建设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撑,近年来学校加大对学科建设经费投入力度,学院也积极调整经费使用结构,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首先保证学科建设的经费使用,但由于经费总量过小,加之自身创收能力有限,经费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科建设快速的发展。

 

三、保障和支撑——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例

 

保障系统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为修炼内功,主要指加强自身学科建设能力。其二为扩大学术影响,这是申报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外部保障。支撑系统包括四个方面,分别为:制度支撑、组织支撑、经费支撑和环境支撑。

 

(一)保障系统

 

2007年申报博士点和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各保障措施需在20073月前完成。

 

(二)支撑系统

 

1、制度支撑

 

经贸学院近年来为加强学科建设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为鼓励教师和学生多出高质量研究成果的《科研奖励制度》和《学生科研奖励办法》、为规范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规范》、《硕士学位论文写作规范》以及《教师参加学术会议管理办法》、《学术专著出版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为学院学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同时,实施了研究方向带头人责任制,各方向的具体任务和责任由带头人承担,带头人再逐项落实到梯队成员头上,做到了任务清楚、责任明确。

 

2、组织支持

 

经贸学院成立了学科建设领导小组,院长为组长,汇集在学科建设方面有专长的高学历人才,为学院的学科建设做切合实际的规划并适时调整。

 

3、经费支撑

 

学科建设需要一定的研究经费和成果发表经费支撑,我院对建设博士点的经费投入做出了预算。在2006年经费下达后,经贸学院将进一步研究经费使用原则,加大学科建设经费投入力度,但由于下拨的经费有限,加之自身创收能力不足,经费有较大缺口。

                                

 

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建设有特色的中文学院

——在广外大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发言要点

 

中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    陈飞

 

各位领导、专家: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研究如何把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中文学院作为一个新建立的年轻学院,无论从教学、研究还是物质基础等综合状况上看,都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先进的兄弟学院相比,存在着不少差距,并且在发展前景上存在着更多的局限和困难。因此,这里的发言,除了表达我们对大学新的发展战略的响应之外,主要是借此机会,向大家汇报一下我院的基本情况和发展思路,以求得到关注和支持。

 

一、抓住机遇,积极进取

 

从“中文”的领域看,我们正在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其一,中国综合国力和地位的提高,举国上下的“文化热”,全球范围的“汉语热”,不仅证明在我们这样一个涉外型大学里建立“中国语言文化学院”的必要性,也证明是非常正确而及时的战略决策;

 

其二,处于改革开放前沿和领先地位的广东省,正以其“经济大省”的强大实力和热情进入建设“文化大省”的新阶段,我校在“外语”、“外贸”上已经取得明显优势和地位,“文化”上的发展正适逢其时,这样形成的“三叉戟”有利于我校新的腾飞和长期、平衡发展;

 

其三,我校在新的发展战略和目标,给包括中文在内的诸多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 “明德尚行、学贯中西”的校训实现里,“中文”的地位和使命不言而喻;

 

其四,大学上下对发展中文的殷切期望和热烈期待,给予的关心和支持;

 

其五,全院上下对发展中文的迫切要求和积极态度。

 

总之,国内外、省内外、校内外和院内外的环境条件,为我们的“中文”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应当抓住不放,积极进取,锐意开拓,争取新的更大的发展。

 

二、统一认识,准确定位

   

建立一个中文学院已经成为事实;建设一个怎样的中文学院?是更为复杂艰巨的课题和任务。在认识和定位上,我们有一些基本的思考:

 

其一,中文学院的建设必须寻找到、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没有特色和优势很难长久立足、持续发展,又生存之忧;

 

其二,中文学院的特色和优势建设要以大学的母体为基础,并与之保持一致,这样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根之木;

 

其三,中文学院的建设不能完全照搬一般大学“中文系”或“文学院”的模式。那样不仅很难“走向全国”、“走进世界”,甚至在本省也生存维艰;

 

通过广泛考察和反复讨论,我们逐渐形成以下共识:即保持和发扬大学的特色和优势的同时,在“涉外”的背景上,强化“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化”的主题,在“中外关系”上精心建设,高端发展。将中文学院建设成为我校、我省乃至我国具有显著 “中外”特色和优势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学院。

 

这个认识和定位是否合适,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论证,也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因此恳请领导和专家不吝赐教。

 

三、打好基础,精心建设

 

教育是百年大业,尤其是“中文”,是更具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必须着眼长久,精心建设。古人云:“治大国如烹小鲜”,其义近之。目前正处于建院后的起步阶段,更应该走好每一步,做好每一个基础工作。主要有:

 

其一,团队基础:高素质的教学科研团队;不仅业务上要好,道德修养、精神境界尤其重要;首先是一个具有高度人文精神的群体和个人,才能真正承担起应有的使命;

 

其二,学科基础:包括本科学科、硕士学科、博士学科等;语言、文化、文学乃至历史、哲学等;生源种类;办学形式;总之是要建成结构齐全、合理、高级的学科体系;

 

其三,科研基础:对我院来说,“教学研究型”之“研究”任务更为艰巨;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基础;通过科研,强化和突出优势与特色;学有所长、业有专攻;要节衣缩食,以促科研;

 

其四,管理基础: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高质量的服务;科学的规章制度;有利的监督、保障和支持;

 

其五,物质基础:开源节流,以利发展;

 

其六,环境基础:改善环境,营造氛围,广交朋友,树立形象。

总之,所有的工作都要有“基础”,既为今人栽树,也给后人乘凉;合理解决近期、中期和远期发展的连续性问题。

 

四、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困难和问题很多:上述六个“基础”,几乎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但我们不能等、靠、要,要积极、主动,想方设法。调动大家智慧,开发可能资源,在发展中寻求解决。

 

总之,我们正处于新的发展时期,面临难得发展机遇,同时也处于起步创业阶段,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我们既然选择了发展,就要义无反、奋力攀登。相信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在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院上下的积极努力下,中文学院一定会有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