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迎来了中国人最欢庆的日子——春节,中国各个地方的人民各有张罗自己春节的方式,在潮州,仍旧保留着传统的过年方式,从这反映出潮州的文化积淀和精神内涵。
潮州的年味可以从味觉、视觉、听觉各个感官觉察出来,在这几百年的古城里透露出那份热闹,那份温馨,那份欢喜。
令人回味——卤鹅 米果
广东许多的地方过年兴吃鸡,而潮州人兴吃鹅,潮州卤水鹅是沿袭已久的习俗,一只只肥美的鹅的肚子塞上香菇、南姜等香料,放入用酱油、红糖、八角、茴香、肉桂等配料熬制成的卤水里,经过反复的浇汁,一只只上色的、金灿灿的卤鹅出锅了,香飘万里。潮州人把它放在供桌上祭拜祖宗,表示自己对祖宗的尊敬。
潮州人过年另一必不可少的东西——米果,以前,潮州人在快过年时一家人围坐着,有的搓面粉,有的放馅,有的印米果,有的蒸,好不热闹。春节主要有两种米果,一种叫鼠曲米果,也叫黑米果,皮用糯米粉加红糖和菠菜汁做成,馅有芋泥、豆沙等制成,另一种叫红米果,皮是红色的,馅由糯米、香菇、虾米等做成。
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许多人将卤鹅、蒸米果交给市场,而兴许在农村或个别地方还可以发现自家做的,但那些味却依旧,口口吃出家乡味。
特别日子——除夕
除夕那天,男的理完了发,女的“挽了面”,沐浴换上新衣后,家里便开始把祭祀祖先的供品准备好,供桌上放着鸡、卤鹅、鱼、米果等,一家大小开始祭祀祖先,每个人轮流在供桌前默默说出自己的愿望,祈求新年交好运,这个仪式通常要花上一个小时左右。
在祭祀期间,长辈给小辈发“压岁钱”,能赚钱的小辈给长辈送红包,这些在潮汕地区叫“压腰兜”。
祭祀完后,家里人就吃年夜饭了。这一天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即使在很远的家人也赶回来,团团圆圆。桌上有鱼,意味着“年年有余”,有芹菜蒜,意味着“有钱算”,还有很多有寓意的菜肴。
屋里有说有笑,桌上菜香四溢,一幅和美景象,将所有烦恼一扫而光,不觉夜已深。饭后,煮上开水,泡起功夫茶,或咀嚼着青橄榄,闲聊家常,在欢声笑语中等待新年的到来。
热闹非凡——迎锣鼓
潮州大锣鼓已闻名于海内外,是潮州文化的代表。潮州有许多的乡镇,各个地方都有固定的日子“闹热”。一到这一天,各个村的祠堂就张灯结彩,自村的锣鼓队开始走街串巷,巡回游行。
游行的队伍中有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孩拿着写着祝福语的标旗,有打扮得像古装剧人物的人,有敲锣打鼓的老人和小孩,有的学校的仪仗队也加入了,大鼓声、唢呐声、锣声响彻街头巷尾,把整个村热闹一番,意味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
人们放起鞭炮欢迎他们,在磷溪镇溪口镇,人们甚至拿着甘蔗挂起大红灯笼欢迎锣鼓队,寓意是从年头到年尾都甜甜蜜蜜。
锣鼓队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就是祠堂,整个祠堂晚上香火鼎盛,人山人海,一支支装饰着龙凤、花草、吉祥人物的大香让整个祠堂烟雾弥漫,萦绕香烛味道。供桌上有鸡鸭鹅、“糖狮”、糕点等供品,虔诚的人们在参拜着。老人喜欢在祠堂外品着功夫茶欣赏潮剧,小孩则喜欢看木偶戏或电影,一些人又聚集在一堆打灯谜。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消费方式的转变,潮州的这些习俗也慢慢改进,在原有基础上向多元化发展,保留着传统,又有创新,代表着潮汕文化的精华将继续延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