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潮汕平原上,你会发现几乎乡乡有井:源远流长的韩江滋养出地杰人灵的潮汕,而潮汕水井则是潮汕百姓生命的清泉,是潮汕人世世代代深深眷恋的一方活水。
过去这里是有乡必有井。在老百姓的日子经里,一口水质优良的水井就是居家过日子最大的财富之一,我国散文大师潮人秦牧先生就曾满怀深情地写诗赞美故乡村头巷尾的水井;明·《澄海县志》亦载:拔贡李士桢(番禺人)有吟下“岭东饮水清且廉”的诗句,盛情地赞美着潮汕清冽甘甜的井水。
潮汕水井深受世人的崇拜,民间有井公井妈的神话传说。在过去,潮汕地区有的地方冬至那天要在水井贴“冬节圆”(潮汕话,汤圆),除夕要盖井不汲水。正月初一人家自觉不上井台打水。初二清晨,则由长者带着礼品前到井台祭拜,打上第一桶水,称为“开井”,然后就照常打水饮用。
“井”过去在潮汕百姓的观念里就是家的同义词,因此乡里也称乡井,在过去潮汕就流传着“别井离乡过暹罗”的民谚。听奶奶说,当年我们那些被迫“过番”(潮汕话,出国)谋生的先辈们在出发之际就会在自家井沿下虔诚地捡起几块泥土,细心藏在衣袋中,飘洋过海到了暹罗之后把泥土小心翼翼撒在落脚地的水源周围,这样就“吃”到家乡的水土,不怕水土不服,就可以在异国他乡建立自己的天地了。
在红头船的故乡樟林港,随处可见清代开凿的水井,当年那些留恋故里的海外游子常常特地备好瓶罐装满数瓶井水,乘着红头船飘洋过海带往东南亚诸邦。
用潮汕井水烹煮的功夫茶,甘润心脾,茶香绵长,是漂泊于他乡异国的潮汕游子最灵动的回忆。
年迈的奶奶放着方便的自来水不用,每天都驼着背打井水,我问奶奶这是何苦呢。奶奶捧着清凉的井水笑着说,傻孩子,自来水哪有井水甘甜哪,我可是喝了一辈子井水啊,改不了也不想改了。
家乡的井水甜啊,喝着甜甜井水的乡亲有着甜甜浓浓的乡亲;被甜甜井水滋润的潮汕是千万潮汕儿女暖暖的乡井。
翻开潮汕风俗史书,才发现,原来潮汕地区开凿水井的历史是如此悠久,其开凿数量不计其数;而潮汕先辈的能工巧匠有着巧夺天工的超凡智慧,设计开凿了潮汕地区数以万计的水井。
潮汕水井构筑技术设计独特,防护设施完善,填装滤料合理,滤层安排科学,水质优良。水井结构有防止周围污水流入的井栏,井台四周倾斜,周围设排水沟以及时排除积水;井壁用砖、石块或贝灰砂井圈砌筑,内接缝严封,外周充填粘土层以防地面水渗漏;井底井壁下段不密封,以便集水,底层先铺河砂,从粗砂、细砂至上层的卵石块供作滤料。某些水中含铁量较高(有铁锈味)的地方,则自行设计安装一个家庭小型过滤缸,井水通过滤料过滤澄清饮用。
据宋人潮阳林绂写的《潮州知州震峰彭公传》中称:宋元本六年(1083),彭延年在潮州知州任上时,发动潮人凿井三十六眼。今日在潮州市区太平路南段的郑厝巷口,还有一座“四眼古井”,潮人称为“四目井”或“古树井”。这个古井的挖凿造型真是巧夺天工。成为街巷一景,惹人驻足。井台护栏呈八角形状,台面是用手工雕塑四个洞眼的大块石板材,用灰砂浆凝紧覆盖在井面上。这四眼圆孔是专供居民群众用绳索拴紧水桶打水取用。既方便打水,又利于加盖防止尘埃污染。古井石壁嵌有“光绪五年重修”的石碑记。
水井陪着潮汕人走过悠久的岁月,直至1914年汕头自来水公司在庵埠建造自来水厂竣工正式供水,潮汕人才开始饮用上自来水。时至今日,方便的自来水已经基本取代了水井在潮汕人生活中的地位,潮汕水井已经更多变成一个历史符号,一种时代的记忆,一份历史的见证,但那甜甜的井水在潮人眼里依旧是暖暖乡井的美好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