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摇摆摆地,船停靠在了黄昏的轮渡码头,大队游人正逐渐从鼓浪屿离去。擦肩而过时,听到他们兴致未减地赞叹这个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佳城区”的静谧、梦幻小岛。的确,在大肆修葺的当代,600米宽的鹭江海峡将商业气息彻底隔阻,厦门鼓浪屿保持了海上花园和万国建筑的自然特色,传载着独特的琴岛文化。在我的眼中,她是我的乡愁,每当经历季节转换或城市般迁,远方花草繁茂盛开的巷弄街角,抵抗外界嘈杂的精致建筑群和海音潮韵,都在梦境中闪现,她的风情、气韵、幽雅,在举手投足间,华丽地显露深厚的底韵,把牵动我缠绕的思绪和深深的想念。
记忆中的童年,是慢节奏的,安逸而拥有单纯的幸福,会选择到鼓浪屿定居的多数都是有个性之人。其中不乏对其神秘神往,始于一个性起的想法,最终背井离乡,放下所有的一切,来到岛屿上安身立命的商贩或艺术工作者。在这里存活的方式有很多,卖海鲜干货、当导游、开电瓶车、出海打鱼,有一技之长的可以画肖像、开药铺、弹萨克斯;虽都不能借此满足物质需要,甚至难于支撑摇摇欲坠的小生活,但莫名的对她的热爱成全了一生一世的驻留和甘于寂寞的日子。天空清新到水晶一样的蓝,没有任何车马的喧嚣声和现代娱乐,心境简单到时间都好慢了下来,让人细细品味心底的触感和生活的沉淀。日子就这么一滴滴、一屡屡地流逝,恍惚间、感叹中,就像是破堤的江水了。回想一生,致意过、执意地游走,所思所触,也许沉甸甸,毕竟被神秘的亲切和爱牵引背离了生活常规,只要无悔,也纵情。
许多游客奔着中西合璧的建筑而来。的确,糅合了古今中外特色的建筑精巧地布满了整个小岛,延伸在狭小的石板路两侧,繁花似锦的科林斯式立柱,典型独特的哥特式尖屋顶,富丽堂皇的巴洛克式,罗马竞技场式的长连拱廊;记忆着多少往日的奢华衰败,述说着许多前世的纷繁烟尘,承载着海外华人游子沉甸甸的归家梦。鼓浪屿就如同历经沧桑的大家闺秀,如今不论足不出户或骚首弄姿,也处处暴露着过去,身世坎坷的女人更加迷人。
亦足山庄在笔山路9号,属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房子,那里曾经是我的乐园,宽大的石阶平整划一,两旁连接着缠枝浮动的扶手,坐在台阶上望着盾形浮雕的矮墙,拥有流畅线条的墙角,不免动心.院里还有一口很深的井,小石子掉落后,很长一段时间才有回音,井还能认出是花岗岩做的井圈,顶上的搭棚残缺不全,可以想象,当时主人的阔绰。后院经历太久的岁月,飞来松扎根在这里,不太协调地生长,当夕阳的影子斜映在墙角,野草勾画出斑驳苍凉的轮廓。可惜亦足山庄在2004年时被翻新了,我看来是最大的败笔,人们难以在触摸寂静老宅,细品古院的边角,原有的滋味再也难以体会,时光也不会倒回到1920。
鼓浪屿拥有世界唯一的风琴博物馆,国内唯一的钢琴博物馆,音乐学院和音乐厅培育和熏陶着一批批音乐人。博物馆零零星星地有爱好者参观,他们徜佯在形形色色的钢琴间,仔细地看标明年代、出处、历史的小标签,探讨琴的结构造型。在这个一年四季、每个拐角深巷,花树都繁茂绽放的小岛,旋律伴随着天风海涛的姿态,倾吐着灵气与格调。每逢节假日,居住在岛上的音乐世家便会携亲带友地登台演奏,悠然的抒情调散发着闲适的基调和和睦的氛围,感叹着时代的风暴过去后,人们享受风平浪静的幸福。
回到家乡永远都是无比喜悦,我懒懒地度过流逝的时光,常常会在凌晨醒来,之后到岛上兜兜转转,踏着不同的线路,一路上沉淀自己的心情。也会在下午时分来到岛上人家喝茶,聊着不痛不痒的话题,望着窗外草坡之后的大海,天空碧蓝,风也带着清香,岛上时光也会慢慢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