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六,我回到了家乡梅州蕉岭县。晚上住进了围龙屋。她坐落在层山之中。深夜一点。屋子外面鞭炮声仍不断响起,而在一间横屋内,我独自一人,对着一盏淡黄的煤油灯。我又一次住进了家乡特色的民居里,别样的情愫随着一张一舒跳动的心油然而生。围龙屋代表了客家人以前走过的历史痕迹,向世人展示着客家文化。了解围龙屋,也是我自己慢慢自我诠释家乡文化的过程。而在此刻,借着这柔和的风而缥缈的灯火,围龙屋的一幕幕出现的脑海,眼前朦胧……
第一次进围龙屋,是一个傍晚。当我刚走进,环顾四周时,短短一会儿,就被先辈们的创举折服了。从那以后,我慢慢地了解了她,慢慢地从长辈们口中获得她们的点滴知识,还有一些动人的传说。听长辈们说,围龙屋的创建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风格则传承了原始住宅的精髓。遥远的黄河流域,曾居住过半坡氏族和龙山氏族,他们居住的区域就是由几十座样式为方形和圆形的土夯房屋组成。随着历史长河的漂流,祖先们经过了不知多少回的搬迁,携着生活的纷繁熙攘,来到了这里粤北梅州这块土地。
一间围龙屋,就是一个堡垒,一个客家人生活的聚族之地。客家人有较传统的宗族观念。一般的,一座围龙屋就聚居着一个近亲家庭,相互之间和睦共处,尊老爱幼、相敬如宾。客家民居建筑规模宏大,呈现着我们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习性。我一次次走在山林之间,渐渐地熟悉和了解了客家文明。我想大概是因为,祖先们认为不论是在长途跋涉的游离中,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都有一家一户所难于克服的困难,得靠本姓本族人聚居在一起。
在选地、构建上,她们都有一系列的共同点——围龙屋的中轴也就是南北子午线,屋子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布局错落有致。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必有一块禾坪与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他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等作用。屋前的半月形池塘,禾坪,正堂后的围龙式建筑俨然成一个太极形布局。
厅堂、天井是构建围龙屋时的中心。屋内住户则按辈份高低及尊卑来分配房间,厅堂、天井都安排放祖宗牌位,供后人拜祭,客家人有着传统的家庭观念。每逢过年过节,住在围龙屋内的男女老少,聚集在正屋的上厅祭拜祖先;在正中大门前的禾坪上或者天井舞龙舞狮,敲锣打鼓,一派祥和的欢乐氛围。大门内,有上中下三个大厅,左右则是两厢或四厢,俗称横屋,一直向后延伸,在左右横屋的尽头,筑起围墙形的房屋,把正屋合龙包围起来,正中一间则称为龙厅。屋里一般设有生活单元有几十个或上百个。
除此之外,还有厨房、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是一个能够自己自足、自得其乐的生活小群体。团结地在一起生活敬老尊贤、礼貌文明。
围龙屋内的天井一般有小型假山和鱼池,过年间,还放上了象征吉利的盆景,正屋后面的半圆花头和正门前面的半月形池塘一样,四围栽种有各类花木果树。在家乡,我们把屋背后的山头林木称为龙衣,以前还会有专门的人负责看守,严防砍伐。从上空看过去,整座建筑掩映在万绿丛中,终年鸟语花香,景色优美而静雅。
山水花鸟、飞禽走兽等栩栩如生的图案,能够在围龙屋的一些柱子、枋、梁、门上看到,她们都涂有鲜艳夺目的油漆,金碧辉煌,古色古香,进入其间,壮观气派的沁人心扉。
围龙屋的一幕幕掩映在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