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语言哲学给翻译者一个世界观,一个对世界的看法。”12月19日下午,图书馆报告厅内回响着钱冠连教授——这位德高望重学者的慷慨演说和精彩论断。许多学院的博导,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济济一堂,倾听着这位学者在台上的智慧和他对学术的关切。语言哲学和翻译研究,以及实体和虚体(共称为entity)、现实(reality)、存在(the Being)这些深奥的概念,因为这次深入浅出的双语演讲而在许多人心中出场。
副校长隋广军代表学校向钱冠连教授赠送礼品
一个“语义悖论”引发的语言哲学翻译论之思考
西方哲学在经历了本体论、认识论之后,开始了语言性转向,认为研究世界可以从语言开始。哲学家们纷纷采用分析哲学传统对句子进行分析,从句法学层面上进行研究,头脑里思考的对人类的信念系统、理想、希望怎样与世界相关,得到的却是对一个世界的解释和看法。因此,语言哲学的核心是意义理论,而翻译研究的就是语言的意义理论,翻译的哲学背景由此出场。
钱冠连教授把这个源头追溯到著名语言哲学家A.Tarski的”语义悖论”。语义悖论是由那些说他们自身不为真或否定自己的真值的句子结构引起的。最简单的例子就是“this sentence is not true”,若说这个句子为真,那么它就是假的;若说这个句子为假,那么它就是真的。为解决悖论,A.Tarski把语言区分为工具性语言和对象性语言。钱冠连教授认为,我们用工具性语言来谈论对象性语言,我们用工具性语言来解释和分析对象性语言即被讨论的语言的特性。之后,他提出在一个给定的语言且在同一语言中的“T约定”。他认为,把工具性语言的视角扩大化就成了翻译,也即把一种语言内的解释关系扩展到不同语言文化间的解释关系中去,语言哲学翻译论由此而来。
翻译从语言哲学“最原初”开始
“世界上最原初的一本双语词典是如何产生的?”钱教授就此介绍了“最原初翻译”(Radical Interpretation),“信仰心态共通原则”(Principle of Charity),以及“语言整体观”(Holistic View of Language)这三个概念。“最原初翻译”旨在了解一个语言的意义,通常通过假定翻译者对要被诠释的语言完全陌生或者没有相近或共同的文化背景来实现,钱教授认为这是学习和解释一门语言的先决条件。“信仰心态共通原则”则要求人们在开始进行解释工作时假定被解释者大体上而言是理性的,并且诠释者和被诠释者对外界事物的各种想法是大体相同的,即信念系统相通。如果两个民族信念系统有分歧,则无法翻译。而“语言整体观“这个概念指的是一个句子的意义依赖于该语言其他句子的意义。正是信念相通原则和异质文化存在的斗争,使得翻译在整体上得以实现,而在局部上又有不可译性。至此,钱教授认为,从中国翻译界的“信达雅”,西方的“翻译圣经”等值论再到语言哲学家的“真之语义”,对意义的解释互为印证。语言哲学有可能是翻译理论的源头。
译者要有哲学的视角和胸怀
“假设这样一段对话,语言哲学家对翻译家说:对不起,我不能给你提供任何的翻译技巧,但我可以给你提供对于世界的看法和智慧。翻译家听后答道:这已足够,只要有这样一个对世界的看法和智慧,我就可以把它复制成无数个翻译理论。”钱冠连教授假想的这段对话正表达了他此次讲座的心声和关怀。他说,世界上理论不尽相同,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理论都能马上指导实践。在探知未来,构筑理论的时候,如果我们对于对象的研究达到了其深层次的结构,就足够了。理论的未来发展需要和时代紧密结合。
钱教授坦言:“此次讲座,真正用意在翻译之外。一个人企图知道一切是不可能的,但企图知道那个照亮一切的‘一’(即哲学),却大有可能(It is absolutely impossible to know everything, but it is certainly possible to know the one thing,philosophy, that illuminates everything.)。”他希望所给译者以及广大学生提供的世界观层次上的视角,由此可以照亮他们学术上的视野和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