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共建和谐校园”征文专题 > 正文

【和谐校园】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

文字:经贸学院电子商务042班 陈文捷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7-03-30 点击数: 分享至: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的关系、大学校园的不和谐因素以及和谐校园的概念特征,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协调好社会与大学的关系、关注贫困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关注学生心理和教师身体问题等构建和谐校园的具体方针政策。

  [关键词]和谐校园;大学;构建

 

前言

 

为了推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政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社会各个子系统的内外和谐。和谐的社会需要和谐的文化,需要和谐的教育,需要和谐的大学。作为社会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责,这就决定其必须通过构建和谐校园参与并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构建和谐校园是大学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是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实现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系校园安定有序、增强校园活力、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客观要求。

构建和谐校园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大学和谐校园的构建必须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基础,在和谐的社会大环境下有序高效地进行;反过来,和谐校园的建设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部分,它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对社会和谐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校园的不和谐因素

  

  构建和谐校园,首先就要对大学内外的环境和要素作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认清不和谐的因素。

    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教育持续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学校园中潜藏的种种不和谐因素逐渐显露出来。我们既要看到我国大学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不能忽视和回避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从各个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分析,校园的不和谐因素主要表现为学生与学校的矛盾,教师与学校的矛盾,学生之间的矛盾,教师与学生的矛盾,学校与社会的矛盾以及学生自身的身心矛盾。其具体表现有:学校僵化的管理体制阻碍师生的教学、学习与生活;贫困学生问题突出;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学生间的不良竞争加剧;学生心理障碍日益严重;学术腐败滋长;师生关系朝功利化方向发展;社会不良思潮冲击校园;公众对大学产生信任危机;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不对接……

大学校园的不和谐既有学校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因素;既有现实的困惑,也有历史的积淀。我们要正视问题和矛盾,追根溯源,对症下药,及时化解矛盾,营造和谐氛围,大力推进和谐校园的构建,促进大学的和谐发展。

 

和谐校园的概念和特征

 

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深刻认识和谐校园的理念,把握和谐校园的理论实质。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概念的延伸,它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地人和”“和而不同”的思想精髓,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的辩证哲学,具有深厚的人文气息和思想底蕴。和谐校园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要求大学内外各个环节、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建立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的模式,整合优化系统内的各种要素,使其协调运转,发挥整体效应。

和谐校园表现为校园内人与自然水乳交融、人际关系融洽友爱、人的个性全面发展、各种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各种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各种矛盾和问题得到有效处理,使校园内既有大楼、大树,也有大师、大气;既有自由、民主,也有公平、公正;既有协作、竞争,也有纪律、秩序;既有稳定、团结,也有理想、信念,形成一个和谐顺畅的良好氛围。

和谐校园的最终目标是塑造全面发展、身心和谐的人,只有实现人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才是根本的和谐。

 

构建和谐校园的具体方针政策

 

构建和谐校园不仅需要理念上的广泛认同和理论上的深刻理解,更需要具体可行的方针政策的指导。为了实现构建和谐校园的宏伟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各方面的工作:

 

1、树立科学发展观,协调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近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浪潮的席卷之下,高校升级和合并的情况屡见不鲜,新专业和新硕博点层出不穷,一派轰轰烈烈的景象。学校追求发展和进步,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很多高校一味突出规模、追求大而全,而忽视了客观条件的制约,乃至模糊了办学理念,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在大学扩招的浩大声势背后,如何处理好扩招后资源的紧缺、师资的不足、教学质量的下降以及就业的困难等问题,实在值得引起重视。

要解决以上问题,大学要以构建和谐校园为目标,一切从实际出发,仔细分析内外形势,重新审视大学的办学理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确立合理的发展目标,制定可行的政策措施。一方面,学校要不断深化改革,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加快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要协调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协调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及时发现和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控制学校规模,优化专业设置,保证教学质量,完善教学体系,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求改革,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平衡协调的和谐之路。

作为涉外型大学的广外,我们要继续坚持以外语和外贸为核心,突出特色,强化优势,在此基础上协调发展其他专业,实现纵向深化,横向拓展。还要处理好南北校区的协调问题,优化布局,完善管理,科学配置资源,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此外,要提高本科教学质量,鼓励学术创新,完善监督考核体系,做到教学与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2、坚持以人为本,把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

 

以人为本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也是和谐校园的重要原则。参与构建和谐校园有管理者、教师员工和学生等相关主体,要协调好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学校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为师生员工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学校要始终代表最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树立服务意识,满足各方面的合理要求,要建立畅顺的沟通渠道,广开言路,博采众议。

科学的发展观同和谐的理念需要相关体制的切实保障。只有不断完善学校的管理,建立人性化的体制,切实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才能实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除此以外,学校要通过宣传教育和培训等手段提高管理人员和师生员工的法律素质,增强大家的律意识,实现依法治校。学校还要千方百计唤起广大师生员工的主人公意识,提高大家参与和谐校园建设的积极性,实现民主决策,强化民主监督。要把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结合起来,提高师生员工的道德素质,让其树立和谐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

 

3、平衡好外延与内涵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宽敞明亮的教室,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卫生洁净的饭堂,舒适清静的图书馆,挺拔的苍天大树,鲜艳夺目的花草,清澈的流水,郁郁葱葱的青山……的确,一所大学离不开先进的硬件设施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在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大学要紧跟时代步伐,引进先进的教学和科研设备,为学校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大学也一定要保障师生员工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完善必要的基础设施。然而 “过犹不及也”,有些大学一味建设高楼大厦,缔造形象工程,而忽视了人才的培养引进和校园文化的培育。

梅贻琦先生曾说过:“大学之大,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固然离不开物质上的保障,但它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资源和文化上的特性。硬件上的建设往往比较容易,软件上的建设则需要长期的历史积淀和缓慢孕育。大学完善的外延要靠深厚的内涵作为根基,否则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优秀的教师,高素质的学生,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这些都是大学的精髓所在。构建和谐校园,一定要协调好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外延与内涵的关系。

大学内涵集中体现在校园文化上,校园文化是一个大学的灵魂。和谐的校园必定有和谐的校园文化。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需要做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的统一,文化整合与文化创新的统一。学校要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联系广外实际,随着大学城校区的建设,我校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硬件建设日益完善,但是软件建设却相对滞后,制约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学校要加大优秀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强学科和专业的建设,鼓励师生进行学术研究,提高学术研究的整体水平,并注意防止浮躁功利的心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人文气息。作为涉外型大学,我们还要实现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和谐。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大量西方文化涌入中国,中西文化的融合和冲突成为一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既不能闭关自守,也不能盲目崇洋媚外,而要在保持和发扬本土优秀文化的同时吸纳外来先进文化,博采众长,学贯中西,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4、协调好社会与大学的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大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协作,离不开社会舆论和政治背景、时代潮流的影响。大学应该确立服务社会的理念,推动社会的进步。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大学作为研究学问、传承知识的场所,有其特殊的性质,它既要联系社会,服务社会,又要引导社会,推动社会。也就是说,它既不能脱离社会现实,又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和超前性。一方面,大学要使自己的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要求相和谐,加强与社会各界的紧密联系,为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大学要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保障学术自由,维护学术尊严,鼓励学术创新,实现其理性诉求。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把握好大学的理性追求与现实功利取向的和谐,必须把握好理论导向的要求与学术自由的保证的和谐。

 

5、关注贫困学生,培养自强意识。

 

在社会大转型的背景下,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的现象在大学校园里也折射出来。如何帮助和引导贫困学生,成为构建和谐校园不可回避的问题。为了保障贫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应该继续推行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一方面银行部门要简化申请审核手续,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此外,学校要积极创造勤工助学机会,让贫困学生在工作实践中培养能力,增强自信,实现自强自立。更重要的是,要从心理上和精神上帮助贫困学生,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学生的思想负担问题。

广外在解决贫困学生问题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勤工助学机构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学校通过鼓励学生创业,为贫困生找到了自强之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后要继续发扬和改进,让更多真正困难的学生拥有平等的参与机会。

 

6、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解决就业问题。

 

连年大规模扩招极大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压力,如何解决就业问题成了学校头痛、学生着急的一大难题。在人才市场需求日益稳定的情况下,学校必须从提高人才供给质量和改变学生观念两方面入手。首先,学校在培养学生时,要紧密关注社会的需求,提高学生的技能,增长学生的知识,同时要避免陷入误区,过分以职业为导向,而要明确大学的目的不在于职业培训。大学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一个健全的人,一个高素质的人。现在的企业也往往更注重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学校要以塑造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学生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挑战。另外,我们必须看到,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心态不正。很多学生还没有从精英教育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对职业要求过高,对自身估计过高,不肯从底层做起,对薪水要求不切实际,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就业的状况。因此,学校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帮助学生找到合理的定位。此外,学校还要加强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积极开拓就业渠道,为学生就业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

 

7、关注学生心理问题和教师身体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轻生的悲剧屡屡发生,大学生心理问题一次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除了受家庭、社会的不良因素影响外,还源于教育的缺失。大学教育往往重专业、重知识,而轻人格、轻素质。和谐校园的最终目标是塑造全面发展、身心和谐的人。构建和谐校园,就必须从根源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学校要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作为重中之重,消除工具理性和技术至上思想,提倡人文精神,培养情感意识,让学生做到理性和感性的平衡,达到身心的和谐。学校还要通过心理咨询机构加强对学生心理的监测和辅导,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消除障碍。

现实中大家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忽视了教师的身体问题。在日趋激烈的竞争和快速的生活节奏之下,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与日俱增,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这导致很多教师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甚至造成“过劳死”的严重后果。构建和谐校园,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工作,如何确保教师的健康实在值得重视。学校应该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前提下,为教师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教学科研环境,提高教师待遇,减轻教师压力,鼓励教师参加体育锻炼,同时完善体育锻炼和医疗卫生设施,确保教师的健康。

 

结语

  

古人云:“知易行难”。构建和谐校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决不是纸上谈兵,决不是空洞说教,而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需要脚踏实地的耕耘,需要艰苦卓绝的实践。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依靠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依靠广大师生员工的齐心协力,依靠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 魏波.建设“和谐校园”:从概念到行动[ J ].中国青年研究,2006(11).

[2] 申振东.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五对关系探析[ J ].贵州社会科学,2006(09).

[3] 陈德静.关于构建和谐大学的理论思考[ J ].学术研究,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