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本科教学质量月”专题 > 正文

陈建平勉励英文学子做适应社会多元化需求的高级专门人才

文字:通讯员 赖志玲 朱嘉茵 蔡健标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9-11-03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10月29日下午,英文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月系列活动之专家讲座在六教报告厅举行。校党委副书记陈建平、英文学院副教授傅文燕分别带来“英语专业到底学什么”和“CECL学习方法”两场讲座,与英文师生一起探讨了英语本科学习的方法。

陈建平:做能适应社会多元化需求的高级专门人才

  陈建平围绕“英语是工具还是专业”、“国际视野中的英语专业”和“中国的英语专业的内涵”三个主题向同学们展开了风趣而幽默的讲解。
  陈建平首先强调,英语既是工具也可以成为一种专业。他用了一个类比作出阐释——汉语作为一种语言,它既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专业,即汉语语言文学专业。接着,他通过列举多位国内外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并取得事业成功的杰出人物,包括美国前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和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云等来说明高校专业不等于职业,大量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人从事着各行各业并取得巨大成功。他强调指出,高校专业不能过于工具化,高等教育不应该过度职业化,高校不应放弃本科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职能、简单地迎合社会职业不断发生的变化。


陈建平解读英文专业

  在简要地介绍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史后,陈建平又带领大家将眼光扩展到世界。他介绍了美国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指出它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旨在发展人的理性和心智而非单纯的谋生,是对自由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他同时指出,对于当前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不应误解为“通才教育”或“非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所改革的是高等教育专业划分过细,培养的人才适应力差的弊端,但不是取消专业,而是注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渗透;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注重专业横向拓宽和纵向延伸。陈建平还通过介绍美国芝加哥大学、英国兰开斯特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的情况。
在与我国的高等教育作对比时,陈建平认为,我国的高等教育目前存在过度工具化和功利主义的倾向。他指出,中国高校的“专业”是根据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以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划分的,带有比较明显的职业属性,由此造成了一种长期存在的“专业必须对口”的心理;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专业不对口已成为一种常态,这种心理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同学们的目光不能太狭隘,不应该让“对口”束缚了自己的就业乃至人生事业的发展。“老想着专业对口是走不远的……英语专业要培养的不是能做哪一种具体工作的人,而是可以适应多元需求的高级专门人才”。
  最后,陈建平又指导了同学们英语学习的目标并寄予厚望。他希望同学们应该将英语作为一种工作语言来学习,在学习中要注重理解英语文化,使自己拥有国际的视野,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希望大家刻苦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人文素养、熟练的英语技能、厚实的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有能力胜任不同工作岗位的高素质人才。

傅文燕: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傅文燕分别从CECL学什么、为什么要学以及怎样学三方面向同学们简略介绍了CECL的学习方法。她运用大量生动有趣的例子,阐述了“英语的交际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这一理念。综合体包含英语的语言能力、实用能力以及认知和感受能力。傅文燕特别提醒同学们,学CECL更重要的是学习其语言形式——语言形式是永不过时的。她同时强调,学CECL不光要背句子背文章,更要了解在什么场合运用以及句子文章的语境。


傅文燕讲述CECL学习方法

 此外,傅文燕还向同学们提供了一些学习CECL的方法:在课堂上要懂得尊重老师,更要懂得质疑老师;要带着学习的眼光去学习,不要老要求得到正确的答案;CECL的课后是非常重要的——课上两小时,课后六小时;坚持每天读十五分钟的英语;合理安排时间;扩大英语阅读量等等。

 讲座将近结束时,傅文燕热情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她提到,同学们在阅读英文小说时最好阅读两遍,第一遍的重点是文章情节,而第二遍的时候再注意表现形式。在谈到CECL的课后材料时,她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经验——在找资料前首先要学会想,然后根据课堂上的重点查找相关材料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