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我为广外科学发展献策”征文 > 正文

【征文】让广外学子真正“学贯中西”

文字:禤啸峰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8-03-30 点击数: 分享至:

“明德尚行,学贯中西”,这八字校训,指引着无数广外学子展翅高飞。其中的一句“学贯中西”,更是向世人展示了广外独具的教学特色。

一直以来,“学贯中西”已成为广外特色教学的核心,其中的一个的“西”字,可谓是广外引以为豪的金字招牌。广外大力发展其特色教学,强化外语教学力度,推进外语与专业的融合,在各专业课程中广泛吸取外国教学模式和经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充分接受国外的各种资讯,在西方重视能力的教学理念下得到切实的锻炼,开阔了国际视野,这实为广外学子最大的优势之一。

然而,随着“西”的教学发展的蓬勃,现时广外“中”的教学却似乎未能有同样的份量与氛围。广外学子在接受“西”的教学的同时,未能对中国文化有进一步的悉习,对身边的社会有更深一层的体认和思考,心态缺乏传统文化的陶冶而衍生浮躁,甚至对“西”的学习亦有所偏颇。长此以往,将对广外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障碍。

为回归广外“学贯中西”的校训精神,使广外的教育事业在科学的道路上健康发展,让广外学子真正成为“学贯中西”的全面之才,笔者在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端正学生学习目的,调整外语教学导向

 

现今的广外,“外”的学习与追求已成为主流。几乎每个专业,都同时有一大堆外文课业要应付。学生们更是积极自学,主动提升自身的外语水平。校园中举目望去,莘莘学子几乎都在埋头苦练外文,手中翻阅抄记的是外文书籍,口中喃喃自语的是外语发音。不难看出,广外的外语优势,已成为广外学子最大的底牌,最放心的依靠。

但不少学子对待外语的学习,怀抱着的是一种功利的心态,只将外语当作日后求职和出国的工具与筹码,因而不顾一切的参与各种外语考级和证书的考试,占据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这种过于功利化的学习目的,将语言的学习机械化,只重视其应试技巧和表面应用,到头来也只会学到其语言的“皮毛”,而无法感悟其文化的“本质”。

一门语言,往往经过成千上万年的文化累积才得以成型。若只学其语法应用,背诵词汇句式,学习的人也只会成为一个翻译机器,而无法对该语言蕴含的文化有进一步的研究与领会,集体亦难以形成学术的研究氛围。在广外校园几近狂热的外语学习氛围中,这点更是值得警惕。

因此,学校在进行外语教学的时候,应加重外国的社会文化教育的比例,增加更多与专业相关的国外现状与发展前景等内容,引导学生在学的同时更要懂得思考,使外语教学在传授“技巧”的同时,亦能增添人文的“研讨”氛围。这点在非英语专业的外语课程中更显重要,让学生在掌握相关专业的外语技能的同时,能够更多的了解有关自己专业的外国文化,既能让学生对日后的就业和出国选择可做出更有理智的选择,也可启发学生对比自身专业在国内外的现状和发展的思考,促进外语教学的“研究”氛围的发展。

 

二、改革外语教学内容,融合中西文化氛围

 

中华文化璀璨夺目,源远流长。先人的思想与理念,直至今天依然影响深远。而其中的思想与智慧,正是经历过千百年的沉淀,而越显珍贵与实在。这对于我们这些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毕竟这些无数的先人在生命中所体会的经验,就是无数个已被阅览的人生。其为人处世的技巧,人生哲理的感悟,以及世事百态的警示,若被我们从中汲取加以领悟,必能对我们即将开启的人生有莫大的裨益。

因此,广外在进行已日益成熟的西方教学的同时,应该加大中国文化的宣传与教学,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与良好的精神品质,使学生感受更多为人与处世的哲学。让学生在学习西方的先进理念的同时,亦能继承中国的优良传统,日后走向国际仍能展示中华的风采,为华人争光,这必能成为广外学子的又一优势。

笔者认为,在现时广外加强“中”的教育,关键就是做到“中西融合”,既要维持和发展现有的已独具优势的西方教育,又要补上现时有所欠缺的中华文化教学。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以现有的西方教育为载体,让学生在对外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例如,在学校外语教学中增加与中国相关的内容,在教材与课程里增添国外媒体或学者对中国的社会分析和研究报道,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关于中国文化和社会研究的国外信息资源。这样即可维持原有的学习模式,也可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广外“中”的氛围。同时,从外语的角度学习中华文化,既能让学生从不同以往的角度对传统文化有重新的理解,也可让学生锻炼如何用外语表达中华文化,如何将中华文化和外国文化相结合,如何对外展示中华文化之精髓等,这对日后广外学子在国际宏扬中华精神,传播中华文化将有莫大的裨益。

 

三、增加中文图书资源,强化图书馆指导作用

 

中华文化氛围当然并不只局限在一行行的印刷体中,但在现时广外一片“外”的激流里,或许能让学子如鹅卵石般沉淀心境的最好途径,莫过于翻阅一本好的中文作品。这样的一本书,读的不是华丽的辞藻,念的不是抑扬与顿挫,之于我们,首需体会的恰是其中的文化内涵,在其内涵的文化气息中品味出一种心境,能让你在纷纷扰扰中宁静下来的心境,能让你在五光十色中看清现实的心境,能让你在迷茫徘徊中认清前路的心境。

在现时广外的图书资源中,所占比例较高的是外国作品,这也是广外的特色之一,亦是广外的优势之一,让广外的对外学习和研究有了坚实的基础与支持。但与此同时,中文作品却相对缺乏,难以吸引读者的注意,也成为广外“中”的氛围建设的一大不足,同时也是广外中文文化相对弱势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首先应该增加图书馆中的中文图书资源,让师生有更多的中文图书可以选择。其次,强化图书馆的指导作用,想方设法让师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中文图书资源。

笔者小时候曾经在家乡的一间小小的图书馆里看到过一块黑板,上面让读者用各式各样的粉笔字,写上自己曾在这里读过的好书。这块小黑板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当时我正是依循那一行行公整或歪斜的粉笔字,找到了无数好书。现在广外的图书馆早已实现现代化,放置一块小黑板可能已显得格格不入。但为何不制作一块电子公告板,让每个在书本中找到了感动或振作的人,能将这份感受推荐给他人呢?

若让学校主动推荐,或许会过于费时费力,成本太高。而让读者自己推荐,一来是人多好办事,能有广泛的发现好书的途径;二来这些都是读者自身的体会,更能贴近师生的实际,所推荐的书籍亦更加符合师生要求。图书馆可以定期更新推荐书目表,这些推荐的书目可让读者自己通过网络或留言添加。图书馆亦可定期举办主题活动,或者将推荐分门别类,让读者推荐相应主题的中文书目。而这也必然会成为中文图书资源推广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这样既能让图书馆的图书资源能更有效地被读者所知悉和利用,也能让图书馆中维持对外学习氛围的同时,拉动中文文化的传播。相信这小小的举动,能让更多的学子有机会发现那些平时不加留意的中文书籍,阅读出里面沉寂千年的人生哲理,使更多人在这份中文文化的氛围中有所收益。

 

四、提高教师教学社会责任感,避免崇洋媚外之风

 

作为现实与课堂的桥梁,老师的言传身教之于学生,就是学生在阅读书籍和亲身体验之外了解现实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因此,老师在课堂与生活中对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的关键。

笔者在广外就读三年,在不少的课程中接触到各类老师,其中有个老师的教学导向似乎有所偏颇。他们总是揭露现时中国社会的黑暗面,总是告诉我们“中国的哪些方面如何如何不好,看看人家外国如何如何。”老师或许只是一时口快,又或许是刻意提点学生,让学生对社会的灰暗有所防备。但有老师似乎对其言行的后果考虑欠周,这样的言论之后,往往并没有进一步的指引。这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来说,可能更多的只会产生一种惶恐与不安,从而衍生崇洋媚外的心态。正是这样的心态,促使了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不顾一切的渴望出国。相比起内心的那份求知欲,可能对意象中中国的灰暗的逃避,更占关键。

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不可能十全十美,映入我们眼帘的事物不可能都完美无瑕。但这样的事物,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存在,若然没有那一份心理准备,没有培养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恐怕远行的游子们去到任何一个国家,都只会换来一份失望。当初不顾一切的展翅远航,或许此时只能后悔未曾脚踏实地的起飞。

因此,老师们更应该对学生理智地分析现在国内外的社会形式。西方固然有很多东西值得学习,但中国的发展前景也同样乐观,教师在教学中不应一味的灌输“外国比中国”好的观念,而是应对中西现状作客观评价,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西,启发学生对这样的现状进行思考并尝试找出对策,从而激发学生的客观分析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培养学生既有世界眼光,又有国家情怀。

同时,老师们应对学生进行更多的鼓励,“在这样一个时代也要勇敢而坚强的继续自己的道路,尽自己哪怕无比微弱的力量,也要努力的改变曾经无奈的那片灰暗。”我相信,这样的句子,无疑就是一剂强心剂,这样的态度,能让学生更加坚信的活在今天,奔向未来。因此,亦希望学校能在教师教学手法与导向方面,加以调整,让学生的心更稳,志愈坚。

  

以上为笔者对广外现时教学的部分问题的愚见,望能给学校一些参考。相信铭记着“学贯中西”的校训,广外学子定会创造奇迹,广外明天必会更加辉煌。

(作者:法学院05国经一班 禤啸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