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之南,大巴山之北,坐落着一个宁静而和谐的小城——安康。清澈的汉江舒缓地流经这座城市,哺育着两岸的儿女。有了山,这座城便显得坚强;有了水,这座城便多了分灵气。依山傍水,山清水秀,虽不及繁华的大都市,却有着生生不息的前行轨迹。
1989年的十月底,我出生在了这个小城市里。外婆用亲手做得小红被褥包裹着我,外公从地摊上买来小摇鼓逗我开心,爸爸很辛苦但也很快乐的为养我赚钱,妈妈则给我最细心最温暖的呵护。当我有记忆的时候,日历已经翻到九几年了。
九十年代初期的安康,人们还过着很简朴的生活。记得每天清晨外婆出去买菜,都会把我放进小背篓里背在背上,我常常站在背篓里,探出小脑袋,好奇地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菜市场里的路很泥泞,下雨天的时候经常会有泥浆溅起,人们喜欢穿着很廉价的塑胶雨鞋,在泥泞中行走。一脚深,一脚浅……
1995年的秋天,我背上了小书包,踏进了小学的校园。一群群单纯无知对什么都充满好奇的小孩们聚在了一起。教学楼的墙壁上贴着“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八个大字,教室里黑板的正上方也端端正正的挂着毛主席爷爷的头像,笑眯眯的看着我们。放学后,小学生们又排着整整齐齐的队走出校园。记得校门口总是会有几家摆小摊的,卖着很便宜又很吸引小孩子的东西。一分钱一根的粘牙糖,一毛钱一包的“狗肉”(豆腐干),五毛钱一次的抽奖(奖品都是一些小孩子爱吃爱玩的小东西),最让我们神奇的还是一种叫“搅搅糖”的小吃,两根牙签上搅着糖,小孩子们都喜欢极了。那时的我们很单纯的快乐着。
上了初中,时间已经步入了新世纪了。从小学高年级到初中,不管是从老师口中还是从书本上,总是会看到这样一句话,做二十一世纪的新一代接班人。新世纪的安康,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不断的成长着。汉江大桥变得更加宽阔,市中心也修起了两座天桥。似乎公交车,也是伴随着新世纪一起到来的。那时,总会看到,朴实的人们脸上挂着朴实憨厚的笑容,站在公交车站,激动地等待着公交车的到来。上车时虽然免不了争先恐后,但也会在挤到别人时诚恳的说一声抱歉。那时,少数同学们的手中也开始多了一样可以拿出来炫耀的东西——手机。记得那会儿,大家经常会用羡慕的眼光看着拥有手机的同学,甚至有时候借来手机,却不知该如何操作那小小的按键。现在想来,觉得当时真的很好笑。
踏入高中校园,生活加快了节奏。而我发现的,不仅仅是作为高中生学习节奏的加快,在这个城市里的每个角落,都充满着激情与动力,推动着这个城市的不断发展。卖着奢侈消费品的商场大厦在鬼斧神工下一座接一座的迅速建起。每个下了晚自习的夜晚,我走在天桥上,望着车水马龙的道路,望着耀眼的霓虹灯,感叹着这座本是自然美的小城市也会如此婀娜多姿,充满着属于他自己的人文文化气息。回到家里,发现妈妈不再像以前那样热衷于每个周末上街购物,而是坐在电脑前时刻关注的她的基金涨跌,看看淘宝网上最近流行的服饰。高中的时代,过得那么快那么快,就像这座城市的发展一样。
2008年,我考到了远离家乡的大学,第一次离开家乡的那一刻,那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在每一个想家的夜晚都那么深刻的回荡在我心里。我生活了十九年的地方,在我要离她而远行的时刻,才发现不仅是安康见证了我的成长,我也见证了她的发展。
今年暑假,再次回到家乡,发现自己更能领略家乡的内在文化了。很小很小的时候就会说,共产党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可是,年幼的孩子大概都不明白这些天天挂在嘴边的话。现在,长大了,虽然不会像小时候那样像背书一样歌颂共产党,但是,内心对党的认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更加深刻了。十月,祖国六十周岁的生日就要到来了,我会对着天空,许个愿望,祝愿祖国的未来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