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庆祝新中国60华诞专题 > 正文

故都重生——颐和路

文字:刘逸菲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9-08-27 点击数: 分享至:


  民国时期的南京,是一个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地方。民国时期的颐和路,繁华热闹,人来人往。南京市政当局将山西路以西,西康路以东,草场门以内辟为新住宅区。因为里面住户都是达官贵人和外国驻华大使,百姓就叫公馆区。颐和路是公馆区的灵魂,因此这片旧官僚新权贵纷纷麇集的地方被称为颐和路公馆区。为表现公馆区的文化品位,道路命名则选择我国各地名胜,主干道叫“颐和”,两侧有“珞珈”、“灵隐”、“普陀”、“赤壁”、“天竺”、“莫干”、“牯岭”、“琅琊”诸路。成片的西式建筑聚集在这儿,紧凑但不拥挤。他们错落有致的排列,各自呈现出独特的风貌:美式的,日本式的,西班牙式的。

阎锡山公馆

  那一堵堵隐秘静雅的高墙内,历史曾经以一个个代表性的画面呈现:颐和路八十二号,美国驻华大使馆,五十八年前,从这儿搬走了一个历史性人物,毛泽东为他写下了那篇著名的“别了,司徒雷登”。

美国大使馆

  颐和路三十八号的深宅大院。曾经是历史上罄竹难书臭名昭著的汪精卫盘踞的地方;可以想见的是,当初在这座三层平顶红墙式的建筑里,中国历史被怎样深深的打上屈辱的烙印?


汪精卫府邸

  颐和路三十九号,苏联大使馆,一九四八年解放前夕,这儿是当时的国民党高官聚集享乐之所。


原苏联大使馆

  曾经的宋美龄居所,挂上了江苏省慈善总会的门牌。曾经美轮美奂的府邸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破旧的楼梯嘎吱作响,诉说着一座故都荒凉而又残酷的历史,可同时,一笔笔善款被送进这座屋子,也是从这儿,一笔笔资金流向苏北地区,帮助人们实现“共同奔小康”的伟大理想。顺着颐和路走到底是江苏省人民政府的北门,年轻而又富有朝气的政权与腐朽奢靡倒台的旧政权默默相望,留给人们的是历史公正的评判。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著名作家张守仁如是说。在他心中,颐和路是中国最美的街道。历史纵深,岁月如梭,经历过南京大屠杀战火和解放战争的颐和路,就像一台默默转动的留声机,记录了一段曲折的历史,见证了一座故都的涅槃。

 

西语学院 08法A 刘逸菲

lilac3jie@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