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今年7月中旬,何镜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到今年12月31日前,气势恢宏的“东方之冠”一定能交付使用!”不出所料,12月10日,施工过程历时两年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正式竣工。本月22日,以骑楼为造型的世博会广东馆也正式开工。在2010世博年即将到来之际,记者专访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
71岁高龄的何镜堂依然保持旺盛的创作力,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的他,参与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以及广州亚运会等重大盛会的场馆设计、顾问等工作。被誉为“东方之冠”的世博会中国馆便是他古稀之年的又一杰作。采访中,他向记者详细介绍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情况。
何镜堂解密世博会中国馆
中国馆69米园内最高
刚刚竣工的中国馆,坐落在世博会园区浦东区域主入口的突出位置,位于南北、东西轴线交汇的视觉中心,总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由国家馆、地区馆等组成。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庄严华美,形成“东方之冠”的主体造型,区馆水平展开,形成华冠庇护之下层次丰富的立体公共活动空间,以基座平台的舒展形态映衬国家馆。整个中国馆高69米,是整个世博园区最高的建筑物。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空间以南北向主轴统领,形成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构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何镜堂介绍说,主体造型采用了代表中国的颜色——红色,并在构架端部加了一些红色的篆体文字,从出土文物尤其是宝鼎中吸取灵感,神似出土的鼎;从中国的城市建筑中我们寻找到了经纬布局、九宫格布局,从屋顶看它就是九宫格的布局。”“斗拱造型,56根梁代表56个民族。”
有人认为中国馆看上去像个斗拱,有人说像个古代的官帽,还有人说像粮仓。何镜堂认为,如果一个建筑让人一眼就看出是什么造型,那无疑是失败的。“不同人有不同的想象,但是无论像什么,中国馆一看就知道是中国的!”何镜堂认为,这才能真正体现中国特色。
中国馆效果图(资料图片)
“中国智慧”体现“中国特色”
“假如一个馆设计出来,放到美国也行,放到巴黎也行,或者放到世界上任何国家都行,显然不是中国馆所追求的。”何镜堂认为,中国馆的创作,首先要体现中国的文化精神,体现时代特色。于是设计团队将设计创作方向定位为“中国特色,时代精神”。
谈到如何体现中国特色,何镜堂从三方面进行概括:一是“中国印象”,二是“出土文物”,三是“城市园林”。何镜堂指出,首先,我们从一般人对中国的总体印象来思考这个问题,主要是从绘画、戏剧、文字、颜色等艺术形式中捕捉中国形象,中国馆的整体就选用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中国红”;其次,我们从中国的出土文物里面得到灵感。“因为中国历史悠久,几千年的历史,很多出土文物,如宝鼎、喝酒器皿、家具等里面也得到很多灵感。”而从中国的城市园林特点方面,设计团队又汲取了中国的城市建筑、园林中例如九宫格、南北轴线等养分,形成经纬分明的建筑布局。
四种红色为中国馆“穿衣”
中国馆该穿什么“衣服”好呢?经过与专家商议,中国馆借鉴故宫的色彩采取多种红的渐变。于是就有了中国馆外表从上到下,由深到浅四种红色的“退晕”渐变,从而加强了“中国红”整体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何镜堂指出, “中国红”象征着“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为了充分展现“中国红”,设计团队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由建筑、光学、材料、规划、灯光、颜色等多方专家组成的委员会进行反复讨论。何镜堂介绍说,四种不同的红颜色之间色相的差别微乎其微,在阳光、高度、材料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下,整个中国馆呈现同一种红颜色,给人一种大器、经典、稳重之感。
中国馆诠释世博主题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演绎这一主题的重要平台之一,中国馆的展示主题被确定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何镜堂认为,中国馆本身融合了“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师法自然”等中国哲学思想。他指出,中国馆提供了4个公共平台,这4个平台为城市提供了休闲、交流的公共平台,有8个小岛、沙漠、山林、平原等造型浸泡在水里面衬托国家馆,给老百姓提供活动的场所,这些都充分体现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
何镜堂表示,中国馆竣工后,接下来主要开展庭园、广场、VIP房等布展工作。而世博会结束后,国家馆将作为永久性建筑而被保留,31个省市地区馆等建筑则会变为公共会展场所。
何镜堂接受广外新闻网专访
让时间检验中国馆的历史价值
作为每一届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国家馆便成为每一个主办国精心“雕琢”的艺术品,他们都希望这种永久性建筑能够最终代表自己国家的形象。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布鲁塞尔的原子球馆、西雅图的太空针塔,一个又一个传世建筑为世博会主办国赢得了无数荣耀与自豪。
当记者向何镜堂问到“中国馆是否也会像巴黎埃菲尔铁塔那样成为世界上著名的经典作品”时,何镜堂表示,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们给全国人民交了一份好的答卷,得到了人民的认可。至于中国馆的历史地位自己没往这方面想过,让时间去检验吧。
对于刚竣工的中国馆,何镜堂表示并不是没有遗憾。“任何一个建筑都会有遗憾,没有最完美的建筑,只有最适宜的建筑。”中国馆的建设,吸收了很多专家的意见,虽然有些地方和原初的设计有些差别,但总体上是越修越好。何镜堂表示,在最早的方案中,中国馆所在地块是不规则四边形,后来为了保持建筑的大气,就把中国馆扭转了一个角度,实现正门朝南开,这样更加贴合中国建筑坐北朝南的风格。但这样的扭转引发很多矛盾,何镜堂解释说,地不能动,馆转一下,上边的一些规划全乱了,地方馆顶层的园林缩小了。而且要避让地铁施工,需要增加很多技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