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图书馆活动月专题 > 正文

彭菲:大四回首看我的演讲、辩论和口译学习之路

文字:彭菲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0-04-16 点击数: 分享至:

——在翻译学院口译队、辩论队、演讲队成立仪式上的发言

2010年4月15日

      编者按:彭菲曾获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赛广东赛区一等奖、“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二等奖。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很荣幸能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演讲、辩论和口译方面心得和体会.说实话,准备这次的发言不亚于参加任何一次演讲比赛,因为面对的是在座那么多优秀的师兄师姐学弟学妹;也许我的经验未必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但我很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和交流这三年多来,比赛带给我的最真实的经历,最深切的感受。

彭菲(左)代表学校参加“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

      不少人对英语专业存在一种思维定势,单纯认为语言只是一门工具,就像鹦鹉学舌一样,只要字正腔圆表达流利,语言就算是学到家了。我记得大一新生入学时,时任高级翻译学院院长的仲伟合教授(现任广外校长)在我们的开学典礼上曾经说过,语言不仅是知识的载体,也是思维的体现。他认为,语言专业的学生不应该只是专注于语言层面的提高,更应关注语言传递的知识信息,培养看问题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式以及文科生应具备的一种人文素养,这种素质本身和我们翻译专业所提出的要求是不谋而合的。我当时很受启发,为自己的大学四年定下了语言学习和思维提高双管齐下两手抓的目标。现在蓦然回首,大学给我最大的收获,决不仅仅是语言这门工具,更在于看问题的角度,思辨的能力,对多元文化更加宽容以及在观点碰撞中挖掘思想的深度,而这些都是来源于参加演讲辩论训练带来的意外收获。

      首先,演讲强调的是交流与倾听的结合,更多是一种意会与言传的东西产生共鸣和启迪的过程。主要考察的是思想内容,语言功底和沟通技巧。在我看来,演讲的真谛在于言之有物。演讲的内容能在实质上映射出一个人的学识和涵养。里根总统说过,“我不是伟大的交流者,但我交流伟大的内容(I’m not a great communicator, but I communicate great things).”在演讲实践中他悟出,只有发自内心的内容才是最打动人心的,才会实现交流的最高境界——人们心灵间的交流。我认为一个好的演讲就是要用真挚、平实的言语中透出几分哲理。 事实上, 你只有讲自己的亲身经历, 才有可能挖掘自身很复杂, 很细腻的感受, 那样你的感受才会是最真切和最真实的。 可以说,已备演讲比的是个人智慧,教人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热爱生活;即兴演讲考察的就是演讲者日常知识的积累,对社会的关心程度,对生活的观察是否细致以及最重要的——逻辑思维,观点提炼及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而在问答环节中,如果能够以敏捷的反应,锐利的思考,深刻的观点,机智的回答与幽默的表达回应问题,自然最能博得评委与观众的青睐。我认为演讲比赛期待选手所能表现出来的这些综合素质,也正是当今人才需求的趋势。

      不过演讲因为缺乏与人针锋相对的交锋,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人思维的“单向式”的表达。相比之下,议会制辩论则是在双方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中对于参加者的语言和思想的更为严峻的考验,可以说是口语交流中的最高境界。一个势均力敌的选题,给双方都有很大的辩论空间。辩手运用严密的逻辑论证和各种辩论技巧,可以形成很精彩的对话。即便看似悬殊较大的选题中处于劣势的一方,也常常可以打破惯性思维,从另一个角度或常识的相反面去思考,从中找到合理而有说服力的论证,“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觉得这种充分激发思维的活力,又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的方式,对习惯去寻找一个标准答案的中国学生而言,更值得提倡。当然,由于辩论双方都必须坚持己见,观点有时难免偏颇,但不论怎样,我觉得从纯粹的intellectual exercise来看,辩论还是不可多得的训练方法.通过辩论赛的经历,我学会了关注自身以外的事情,养成了解时事的习惯,考虑问题更加全面客观,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视角,更加包容的看待身边的现象,这些在后来的专业面试和实习实践中也为我增添了不少筹码。

      曾经有不少学弟学妹问我,作为翻译专业的学生,参加演讲和辩论赛除了对个人语言和思维层面的提高外,会对翻译学习,特别是口译能力起到促进的作用吗?我的答案是肯定的。由于我本人大二开始投身各类演讲比赛,大三专注于议会制辩论,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我无法保证足够的口译学习时间,落下大学四年作为翻译本科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无缘参加全国的口译大赛。但恰恰是上学期学院举办的全国口译大赛让我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在口译上花的苦功还不够。经过一番反省,我终于真正沉下心来开始勤练口译,也许由于在演讲辩论中积累的一定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知识面以及比赛中磨练的抗压能力,很快我就在几周的训练后进入一种渐入佳境、欲罢不能的状态。尽管没有机会参加口译大赛来证明自己,但通过本学期从事的一些交传实践,我惊喜地发现,原来在演讲和辩论中所锻造的素质其实与口译也是共通的。

      平时不少同学会聊到自己在做英语发言时往往会词不达意,言不尽意。我个人的经验是,口头实战训练无疑是强化口语的最佳途径。在讲台上或在辩场上,我们需要拥有一个清醒而敏捷的头脑,并习惯用英语思维。有人说口才好是与生俱来的,这也许会有一定的成分,但我的经验告诉我,后天的训练也是不可小觑的。我觉得,上课积极参与口语活动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记得大一大二的综英课我和其他爱好演讲的同学们每节课都要很“厚脸皮”的积极发言或参与讨论。通过每节课的口头训练,我们渐渐习惯于“think while we speak”, 语言也变得越来越流利,有时甚至能在小组讨论中不时冒出精彩之语,当然这是一个无意识的量到质的飞跃。通过一次一次的presentation,我也领悟到了老师所说的演讲的实质——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至于课下我的习惯是会花不少功夫阅读 Economist,New York Times和《凤凰周刊》上的文章,积累素材,扩展知识面,培养思维。通过阅读我发现,英美人注重的是批判性思维,逻辑性与独立思考的能力,语言是体现文化的,这些才是英语的灵魂。相对中国人的思维,英美人比较直接,逻辑上也比较清晰,无论说话写作,他们的重点都能较好的提取出来,有主题句。这些日常不经意的积累都为日后的比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赛前训练对于比赛的发挥和状态的培养也起到关键作用。记得我当时认真地准备每次演讲稿,当时总有问不完的关于演讲的问题,我的指导老师总能耐心的一个一个解答,这些都带给我无形的收获。每次训练结束都有受益无穷的感觉——从怎么克服怯场的心态,到怎么锤炼语言,再到如何表达思想等等,训练下来发觉自己各方面素质都提高了很多。我相信付出总是和收获成正比的。付出达到一定程度后,其它的副产品就会水到渠成的回报你。在我看来,比赛的心态决定个人的收获。如果不把结果看得太重,单纯希望通过比赛提升自我,你会发现比赛带来的隐形收获将远远超乎于奖项的本身,这也许是为什么我和我昔日的队友们能一直为比赛乐此不疲的原因吧。

      我想,四年的比赛经历除了让我磨练了自信淡定的心智,结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赢得各种各样的实践实习机会以外,还教会我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热爱生活。更重要的是,比赛让我在青涩的学生时代就经历了起起落落的成败,也算是生活的小缩影,让我从中不断的了解自我和提升自我,从而找到未来前进的方向。几次参赛以来,我觉得自己见过的最棒的选手是那种宠辱不惊,同时又不断向高手学习的人。他们会把比赛当成一种人生经历,而不是一场“一赛定终身”的考试。这样的选手站在舞台上最迷人,因为他们的思想是最自由的,毫无羁绊的。生活不总是赛场, 但这种顶住压力, 自我超越的精神却能够指导我们的生活,这些都将成为我人生的宝贵经历吧。

      最后,非常感谢学院的领导和老师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多实践活动的平台,希望在座能有更多的同学享受演讲辩论和口译活动带来的收获,感受到比赛带来的提升,从而发现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