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45周年校庆专题网 > 正文

老干部为校史馆建设建言

文字:记者 王姝 刘岱旋 实习生 郑丹青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0-05-10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5月6日,为了解学校办学过程中重要的史料,我校校史馆文字写作小组特邀请校离退休干部参加了座谈会,会议由图书馆馆长李敬平主持。会上,各位老干都回忆了广外45年来的历程,并给出宝贵意见。出席会议的有马桂琪、张梅丽、曹早潘、黄家修、何鼎和、张光远、颜中和王子兰等几位教授。


座谈会现场


忆往昔,传承精神

  在认真看完删改版的校史之后,他们纷纷回忆起了广外成长的足迹。各自提出很多建议,比如可以把我校第一届毕业生的状况以及主要的校友作一些介绍,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和激励效果。另外,我校对外交往的时间和历史、外教的进校时间、首次招收港澳生、留学生的时间、在社会服务方面历史及影响等都可以并且应该纳入校史之中。


老先生讲述广外建校历史

  何鼎和看了资料后特别强调了建校之初学校环境的艰苦,并给出了学校最早建系的详细信息。其他的老干部、教授也都谈到了建校之初的许多不为人知的艰难历程,包括学校的选址问题、学校的筹备工作、聘请外籍教师、展开全国招生等。大家都认为,应该在广外的校史中充分体现学校的起步、发展、成长和壮大的过程,并且把学校优良的精神财富作为宝贵的资源,流传下去。


谈故事,展望未来

    在座谈中,老干部们都有很多的故事。张梅丽教授就讲到了1970年的第一批保送进外语学院的学生。那时的教学环境相当简陋,经常一下大雨就会淹水,教室里、宿舍里常常被灌满水。但是老师学和生都还是会尽心尽力地上课。那时尽管教师资源有限,但是外语老师都会一对一地辅导学生。而且,“文革”刚刚结束的时候,到处都没有教材,老师们就集体备课,自己编教材,并且教案都写得很详细。

    说到教材,马桂琪教授也提到了当时我们学校自己编写的教材都是一些宝贵的财富。现在学校条件允许了、可利用的资源多了,应该呼吁年轻一代的广外人将这些资料收集、编订成册。对此,图书馆馆长李敬平也做出了回应:对知识的传承是一个学校重要的文化,学校会派人去搜集和整理,并且在允许的情况下建立网络数据库,让这些资源作为广外的财富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