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广外学子“学生哥闯奥运”专栏在人民网上已经持续更新多天,那些不一样的精彩报道引来Chinadaily中国日报的转载,这样的成绩与前方报道团队的努力和后台的精心配合都分不开。
前方报道团团长:刘一琦 周殷夙
“英语太烂,怕去了以后是哑巴!”临行前,刘一琦最担心的,是自己得用肢体语言做采访。尽管如此,她仍请缨做报道团团长,和她一起毛遂自荐的还有周殷夙,这个主修工商管理,却第一个报名参加奥运报道团的女孩。
广外艺术管理专业10级学生 刘一琦
广外工商管理专业09级学生 周殷夙
各有千秋,追逐梦想
一琦念大二,主修艺术管理,很爱音乐,说话像在谱小曲儿,灵动跳跃,“去伦敦就是去感受世界的,通过奥运,去看到原来世界有这样的,有那样的,是这么美的,”她说,“我是一个贪心的人,我要展示奥运期间所有的美,城市的美、环境的美、生活的美、技术的美……我希望读者能切身地体会到这些美。
不像一琦,周殷夙话不多,很娴静,自幼习舞练琴,笔下的人物素描一如她自己,干练简洁,大气而不失柔美。“我一直想去做社会新闻”,说起做新闻,热爱写作的她少有地兴奋。尽管没能修读心仪的专业,殷夙在日记里写下——“还不到放弃做梦的时候”——她加入广播台和司仪队,到新闻学院旁听,还进《新快报》实习,如今参加奥运报道项目,又请缨做团长,“就是想要锻炼自己。”
勤能补拙,各司其职
报道奥运不是闹着玩,和团里大多数非新闻专业的同学一样,两位团长都不是科班出身,报道工作开展得尤其困难。“我们虽然很热心,但是专业不行,对怎么报道奥运特别模糊。”殷夙忆起最初大家写出奇形怪状的稿件,想出许多天真幼稚的点子,常被老师批评和纠正,据说,当时老受打击的就是刘一琦。“我是向前冲的,结果拼命被打击,冲得好疼,可是还在跑。”一琦一边说,一面埋头把出糗的文章翻出来,摊在桌上笑着叫人看。
一琦是湖北女孩,生得五官玲珑,身材纤细,可殷夙却说她“骨子里有一股彪悍劲”。学艺术管理的她,一面自嘲“报道写得很烂”,一面拼命练习,相信自己“有艺术专业的优势,能够看到别人不一样的东西。”从学习最基本的新闻写作到参与奥运报道策划,一琦从不马虎,每次策划会她的资料带得最齐全,每一页背后都写满了笔记,大家一块吃饭的时候,她还冷不丁猛一抬头,说出个新选题。
一琦说,殷夙比自己稳当些。当上团长之后,殷夙不仅自学报道策划,还忙着给团员分组,和组织大家开会。尽管临近期末考,奥运报道团的学生哥们仍然积极参加策划会。课下或者周末,大家就聚在一起,或练习写稿,修改分析,讨论专业报道形式;或摊开地图,头脑风暴,挖掘独家报道角度;或各抒己见,解读奥运,制作创意十足的报道策划。
摩拳擦掌,奔向奥运
一个多月的准备工作,学生哥们对奥运会有了自己的解读。从前,一琦觉得“奥运就是体育比赛,看谁能拿第一名,然后我们这些小老百姓在电视机旁为自己的国家加油”。然而现在,一琦认为奥运让人在运动中看到生命的蓬勃与希望,从而更深刻地了解自己,进而全面协调地发展自己。她说:“比赛过程中所有的付出都是对生命的礼赞,奥运会创造了一个公平的环境与和平包容的氛围,让全世界的人看到生命的价值。”殷夙则在一旁补充:“也让人们将这种乐观积极的奋斗精神融入日常的生活中。”
在策划已经成型后,团长周殷夙又有了新的担忧——“担心到了赛场才发现实际情况出乎意料,计划赶不上变化”。对此刘一琦倒很乐观,“困难总是能解决的,我们尽全力一定能做好!”
后台接应团队:李梓枫、古怡欢、张沛、王智欣
多重身份:记者+编辑+翻译
“学生哥闯奥运”报道团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在伦敦奥运现场,却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他们是智囊团,收集大量资料并把其中发现的新闻线索发给前方记者;他们是联络员,要负责与奥运现场的前方记者随时联系,接收他们发回的新闻素材;他们是编辑部,不仅要对前方发回的稿件进行编辑处理,还承担着大量编译工作;同时他们也是记者,承担着国内的奥运采访任务——他们是报道团的“后台”。
“后台”小组主要由新闻学院的同学组成。小组中有暑期留守学校、随时可以进行采访和编译工作的同学,也包括回到各自家乡、采访当地奥运新闻的返乡学生。他们是在伦敦奥运报道中奋战的前方同学最有力的后援和保障。
“用一个暑假时间去投入一个项目,值得吗?答案是肯定的。”这批为了奥运报道而留校、在假期加班加点工作的学生们,正摩拳擦掌以期一展所长。
稚嫩却充满力量
李梓枫、王智欣、张沛、古怡欢是最早成立的后台小组。这个自称“新闻进行时”的四人小组,从大一的第一堂新闻采访课开始,便开始了默契无比的合作。
后台四人小组——从左至右为李梓枫、古怡欢、张沛、王智欣
李梓枫,创意点子多,采访风格亲民;王智欣,热情有责任心,在团队中主要负责摄影;张沛,资料搜集与笔记摘录能力超强;古怡欢,爱独立思考,很细致周全。默契十足的这个四人工作小组目前已经成为奥运报道团队的中坚力量。
谈及加入报道团的感受,李梓枫毫不掩饰地表示了自己的激动与兴奋,“简直是干劲十足啊”。这个感情深厚的小组,从6月初至今,一路跟随并见证了奥运报道团的成长。第一次为报道团采访写稿、第一次被批评写作文笔甚至退稿、第一次跟人民网广东频道的资深记者面对面讨论,都是他们宝贵的成长经历。这几位只有一年专业理论的学生,在这次新闻实践中,坦言“获益良多”。“我们希望大家都能在过程当中收获自己想要的。在前进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尽管这个奥运报道团中有不少大一新生,初次承担重大报道任务,难免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刚开始时,上交的稿件写得稚嫩无比,学生式思维、角度窄、写作模式化,经历了反反复复的修改。但他们没有因此退缩,反而越挫越勇,力求将自己塑造成一名专业的新闻工作者。
“相信自己会克服困难,在过程中学习,并在学习中成长,希望能为报道团多做些任务。”他们脸上,是自信满满的微笑。
编后语 如今,学生哥闯奥运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在人民网广东频道上,为以不同于主流媒体的报道,向人们展现别样的伦敦奥运而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