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一位好的老师,不仅是学科入门的引领者,渊博学识带你在学海遨游;更是人生路途的导航人,质朴心灵为你的青春掌灯。
——题记
知识丛林迷踪探秘,幸有“良师”教诲常在旁
世界上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瑰丽成果,花丛里随便采撷一朵,便足以让人着迷并一生追求之。法学作为经世致用的学科,所探讨的是如何在全人类中建立起统一的社会秩序,这个使命使得每一位法学学子都重任在肩,进入法律界的人都要扮演两个角色,一个,是公正为人的守法者;另一个,是法治理念的卫道士。如果学法之人自己不坚持所学,则这门学科也就没有了安生立命的一席之地。这是法学学子一生必须长存于心的格言。这一点作为学生,也许只能有一个模糊而不太肯定的概念,但作为老师,因其人生阅历的增长则可能更加深有体会,如何告诉学生正确的学习理念,并让这个观念深入人心,是每一位法学老师所关注的。所幸任何一位老师都是从学生中来。数十年如一日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他们亦教亦学,比旁人更加了解学生在求索时所遭遇的困惑,他们也了解,如何在学生遇到的困难时教会学生以方法,鼓励学生迎难而上,而常老师正是这样一位优秀人师。
认识常老师已经4年了,自从笔者在广外法学院本科求学时,老师教授我们第一门专业课起,就被老师广博的学术视野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所折服,之后笔者申报主持省教育厅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之时,又为推进课题研究的进展,时常叨扰老师。尽管大多数的问题,都是因为自己学艺不精,对相关概念和理论理解有所偏差造成的,但每次登门求教,老师总是知无不言,旁征博引以助我开拓思路。遇有需要笔者自己解决的问题,老师也不会一拒了之,而是推荐专著、论文,细致交代笔者按图索骥,事后必然要求反馈。如过后笔者没有依约回复成果,不管历时多久,常老师都会记得清楚,半是严厉、半是劝导的提醒,并重新设定一个回复时限以期得到学生的回馈,求学态度严谨若此,笔者深为触动,常思无以为报而要努力为学,不仅是对自己的学业负责,更是要对得起常老师的拳拳爱护之心。
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笔者在广外已经度过了将近5年时光,随着对常老师的认识渐深,也开始对常老师有更多背景方面的了解,这让笔者由衷泛起更多的敬意。常老师,这位中国人民大学的法学硕士、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的学者,早年师从新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国内外公认的民事诉讼法学的泰斗,江伟老先生。在江老先生的引领下,常老师度过了法学求学阶段的重要时期,并承继了以江老先生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法学家的优秀品质,他们为踏实、朴素的求学态度代言,以坚毅、严密的学术理念为标签。常老师在授业时,从来没有提及自己恩师在学术界的显赫地位,却实实在在的继承了老先生的学术风采,并以无私传承者的角色,力图将优秀的学术成果教给他的学生,以授人以渔的态度,耐心的告诉学生以研究的方法。大爱无形,大音希声!这怎能不说是笔者等一班跟随常老师学习的学生的之福?
于知识的丛林中探秘,幸得有常老师不厌其烦的指点,让我们少受不必要弯路荆棘之苦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满庭芬芳是师者风范的最佳写照。
人生路途跌撞前行,难得“益友”扶持总相伴
笔者总在想一个问题,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加大,各大高校扩招,社会上高素质人才的比例应当在不断提升,进而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应当有一个量的提升,乃至一个质的飞跃。但现实中各种道德滑坡的极端事件,却在告诉我们另外一个事实: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长春偷车贼为一辆汽车的利益,就可以将仍在襁褓中的婴儿残忍杀害深埋雪中;即便是受过高等教育,从小便在教育体制中接受思想政治洗礼,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复旦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也可以出于个人私怨,利用所学知识毒死室友,将一条鲜活的生命看得比鸿毛还轻。这种频现报端震撼价值观念的事件,让笔者不禁疑惑,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
而在平日常老师约谈学生时,笔者也时不时谈论起这样的时事,并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多数时候,老师并不像报刊杂志的专栏作者一样直接针砭时弊,痛陈物质社会的激进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缺位,而是从一个师长的角度告诉我两个道理,两个朴素而让人受益匪浅的道理。
第一个道理是,无论世道如何,先要完善自身。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首位。在纷繁杂乱的社会乱象中,批评指摘,唾骂打压这些看似情理之中的行为,实质上对社会风气的重塑毫无建树。社会由个体组成,价值观由舆论汇聚,聚沙成塔的关键在于每个社会细胞都做好自己的本份,不逾制也不为恶,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奠定基础,抱元守一方能涤荡世俗。常老师教会学生一个道理,“他横由他横,清风拂山岗。他强由他强,明月照大江。”不管世风如何日下,人心怎样不古,与其像个愤青一样加入骂战,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做好自己才能有机会改变世界。
第二道理是,学法于上,得法于中,学发于中,得法与下。任何时候如果一味仿照别人而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则永远只能跟在别人的后面时艰别人的成功。作为社会的新生代力量,作为一名正在深造的法学学子,更加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辨意识。常老师教会学生的另一个道理是,相信自己深入观察后得出的结论,而不要轻易相信各种现有的断言。正如绘画学习一般,在蹒跚学步阶段临摹是必要的,但我们的学历层次和知识素养,已经超出了模仿别人的区间,要更多的运用自己的思维,独立的思考,着力培养自己创新性的意识。而这种创新意识不是肤浅的哗众取宠,而是沉淀学习厚积薄发的独到见解。现如今的社会不是需要记忆积累的社会,而是一个革故鼎新的时代,跟风随大流对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无益,只有甘于寂寞的守静慎独沉淀,笃行创新的信念,则终有一日能获得成功。
“历经一番寒彻苦,才得梅花扑鼻香!”常老师的身体力行,在学生人生成长的转角,默默充当引路人的角色,“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枝残,种花容易树人难”。笔者深知育人之路艰难,更感怀老师的辛劳,特借此拙文一篇,对知我教我的常廷彬教授,以盈溢于胸的深情,道一声真挚的谢谢,祝您幸福安康!
评语:文理清晰,语言逻辑性强,作者笔下的常教授,是为良师,亦为益友。文章揉入作者对本专业的一些思考,既见广度又含深度,文采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