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大型专题报道 > 正文

【大型报道】〔12〕徐真华:团队联手成就学科发展

文字:记者 陈舒婷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3-05-21 点击数: 分享至:

  
  2012
12月,我校 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全球化背景下的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以及“人文学中心建设——比较文化视野的文学通化研究”获得省专家组的一致认可,通过验收,实现我校“高水平”建设的一大突破。为了解该项目建设走过怎样不平凡历程?了解这个重大研究项目如何成就学科发展?大型专题报道组记者采访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主持人——我校原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徐真华教授。


                   徐真华接受专题报道组记者采访


“难不在写文章,难在组织”

  据介绍,“全球化背景下的外国语言文学研究”项目于2009年获批建设,但2008年已开始筹划。虽然当时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是离省一级学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没有明确的方向和凝聚的团队,基本上处于“各自为阵”搞研究的状态。因此,学校项目在申报以后就紧紧围绕重点学科建设这一主线,集中了全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背景下的人才,形成了分别由王初明、徐真华、仲伟合、郑立华、王桂珍带头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外国文学”、“翻译学”、“跨文化研究”、和“外语教学研究”五个方向的研究团队。

  虽然已形成五个极具凝聚力的团队,但项目研究还是遇到不少困难。徐真华说道:“难不在写文章,难在组织。”过去团队成员习惯了各自写论文,如今五个方向的团队各自的工作量不同,加上成员本身还有教学任务等其他工作,组织者的沟通工作更显困难。为了让研究成果 “有新意”,把研究做得有质量、有水平、有特色,能代表我校的水平,项目成立若干小组负责审稿,与方向带头人进行沟通,提出修改意见。而出版社要求严格是又一大难处。如项目的标志性成果——《全球化背景下的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丛书》多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出版前要经过作者初审、出版社的第三方审稿以及编辑审稿等多次审核,时间花费很大。徐真华认为,虽然过程中的艰辛有很多,但这些都是值得的。

                 徐真华在项目团队会议中发言


“‘
211
工程’不仅是一个项目,而且是一个系统”

  徐真华强调,“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不仅仅是一个项目,而是一个系统,代表了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整体力量的提升。他首先以“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为例,分析该项目对学科建设的重大影响。一方面,以王初明教授创造性提出的“写长法”为代表,研究由原来的理论引进、应用阶段上升到更高水平的理论创新、实践检验阶段。另一方面,以董燕萍教授成立的“脑与语言实验室”为代表,将自然研究的方法引进到人文社科的研究中去。

  除此之外,该项目其他各方向的研究也借助“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平台以及资金,迈上新的台阶。其中,在“翻译学”研究方向上,翻译学院成立仅数年,已经完成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点的建设。而“跨文化研究”方向则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比较文化现象,分析中外交际行为模式的异同并剖视其深层文化根源。团队承办了“欧洲企业在中国”和“中国企业在海外”系列研究课题,既利用高校资源,又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受到省政府和社会的肯定。


徐真华在项目验收会上作汇报

  在徐真华看来,这一系列的成就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原有的成绩的基础上,借助“211工程”的平台,在教学模式和社会服务上取得的创新。


“突破‘关门’搞学科建设的藩篱”

  谈及该项目对学科建设的影响时,徐真华强调,这一项目对学校未来学科发展的影响并非立竿见影,而是潜移默化的。如东南亚语种的相关研究瞄准国家热点问题,开展国情研究,反映东南亚国家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情况。短时间内,这些资料的收集成果可能不显著,但是将对东南亚文化的学习和研究都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他还指出,本次省“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在不久的将来申报国家级重点学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这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上。该项目继续深入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在研究生教育创新方面成绩突出。通过“云山学者”岗位计划等人才建设工程,形成了由“珠江学者”、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作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研究团队。


项目团队会议

  徐真华认为,该项目改变了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管理模式,突破了以往“关起门来”搞专业建设的藩篱,转变为以五个方向为纽带,以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为平台的协同研究。他说到,尽管该项目已经通过验收,但是五个方向的团队没有“散”,还在继续努力。


高水平大学建设需关注文化创新

  我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把我校建设成为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对于其中的“高水平”建设,徐真华有独到的看法。他认为“高水平”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体现在人才培养上。他认为学校应继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包括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他把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比作“土壤”,把顶尖人才比作“大树”,认为只有土壤肥沃,才能培育出“大树”。此外,“高水平”还应体现在科学研究上。在他看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灵魂。大学的任务不仅仅是文化传承,更重要的是文化创新。

专题策划:大型专题报道组
专题统筹:宾锐光 杨小煜

本文采写:陈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