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建校50周年专网 > 正文

【文化景观行】文化广场:奏响中西交融协奏曲

文字:谭晓雯 邓蓉榕 赖玉玲 陈凯欣 沈芳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4-04-28 点击数: 分享至:

         

  “建广场,校园气象为之一新,人称其雄姿英发有九皋鸣鹤之势……广场有巨人铜像,中西交汇,人文育乎中。” 广外中文教授郭德茂在《文化广场记》中如此描写道。在广外北校的文化广场,中西交融的广外文化特质得到了完美的浓缩,包容、多元、灵动的校园文化得到了经典的展现,人文精神得到了有效的熏陶。


                            广场俯


融入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  中西合璧辉映成趣

  广外北校的文化广场分为南北区,占地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于2005年11月4日我校40周年校庆前夕落成。据介绍,文化广场的建设是在原校党委书记、校长徐真华极力倡导下,经过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反复讨论和广泛征求意见,由广州美术学院的专 教授完成设计的。据设计者之一、时任广州美术学院的副院长赵健介绍,他们当初的设计理念受徐真华的影响很深,特别是徐真华的那种开放、包容的思想和广阔的视野给设计者大大松了绑。文化广场的设计融入了后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主要考虑到广外身上所特有的包容、多元、综合、交叉的文化特质,在设计手法上一反中国传统的中轴左右对称的手法,采用了分散的、多元的布局形式。中式和西式设计相对独立、各有特色,但又相互辉映,突出广外综合包容的特色,富有深厚的文化涵义。


        广场设计一反中国传统中轴左右对称的设计理念

    广场被主校道划分为两个区,分别建有一中一西两个亭子,据介绍,这一设计也是围绕广外综合交叉的文化特质展开的。西式亭落在图书馆前方不远处,该亭采用西欧罗马建筑风格,以白色穹顶作为顶部,立着六根纯白的支柱,其异域色彩显示着我校与国际接轨的潮流。白亭附近,还有与其相呼应的白色栅栏式围亭环抱着几棵高而粗壮的椰子树。而在二教旁则有一座传统中式“云山亭”,披一身深色的红装,“满头”绿瓦,还题有对联“立德立言有志英才同受范,树木树人无言桃李自成蹊”。西式纯白的格调和中式复古的深红交相辉映在一片草绿的丛林中,这未尝不是广外校训“学贯中西”的另一种情趣盎然的体现。

 

文化名人与师生穿越时空“对话” 日晷唤醒路人惜时意识

    从通向正门的大道旁走入文化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分布在广场南区的12个中外历史文化名人的雕像:孔子、马克思、爱因斯坦、鲁迅、莎士比亚、老子、达·芬奇、贝多芬、屈原、雨果、亚里士多德、列夫·托尔斯泰。这12位名人都是古今中外在思想、文学、科学等方面有着杰出成就和名望的大家。每个雕像都在基座或碑上题有名人的中英文名字、生卒年月和简洁精练的名言。而且在设计上,雕像的基座都是比较矮的,雕像的尺寸和真人的尺寸相似,雕像的排列也不是左右对称或者是排成圆形,而是沿着弯曲的小路排列。行走在小路上,使人感觉这些雕像是 老师、学生同呼吸、近距离对话一样。人走在广场中,仿佛随处可听到文化名人在“高谈阔论”。

与文化名人穿越时空“对话”

  历史名人虽故,但其杰作和精神永垂不朽,后现代艺术雕塑虽新,但仍不改其固有的含义。沿着广场小径深入广场中心,不难发现广场南区矗然而立的钢材“日晷”。基座把高高托起,“日晷”尖顶直指云霄。相传“日晷”是利用日影来测量时间的一种设备,承托着惜时之寓,时间在此化作了一个影子,在分秒中流逝,仿佛时刻在提醒着路人时间的宝贵。望向广场北区,便有微微斜立着的、刻着广外校徽的巨大石碑。其入木三分的字样,唤醒着途经的每一个广外人心中的梦想。

         
             广场随处可听文化名人“高谈阔论”

看今朝诗意美景 
忆往昔温情电影文化

  没有广阔的水泥地板,没有大型庄严的庆典,也没有其他任何铺张过奢的建筑,文化广场只是一片令人心旷神怡的安静土壤。踏进广场,绿草如茵,一条条由石板堆砌而成的曲径贯穿其间,平膝的灌木丛、小花以及一棵棵或挺拔或妖娆的树木以各种姿态展现着自己的生机。每逢春风拂来,“美人树”便开满酒瓶状粉红色木棉花,微风拂过时,时而摇曳的姿态却又像极了在空中飞舞的小风铃,远远望去,仿佛是在空中盘旋的粉色小精灵;小叶榕树也舒展着纤长树枝和四季常绿迷你型细叶,和星星点点的玫红小野花呼应着装饰草坪和九曲小径。


       昔日的网球场(兼露天放映场,位于现广场南区的北端)


        当年的电教楼(位于现广场南区的南端,图书馆门前)
 

    这个充满诗意美景、又有着浓厚文化气息的文化景观,还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十年前,文化广场是在拆掉一个网球场、一个篮球场和一栋电教大楼等的基础上建起来的。当时的网球场还兼有一个特殊的功能:露天放映场。球场的西边是用砖建成的一块固定的大银幕,东边则是一栋用于放映的二层小楼。几乎每到周六晚上,网球场便“变身”为电影盛会,师生们可以在这里免费观赏到时下的热片大片。一到这个晚上,许多教工便会提早吃完晚饭,一家三口带上小凳子早早到场占据观影的有利位置,许多学生也习惯性地把网球场当作周末的最好去处。风雨无阻,下雨天仍不改师生们看电影的热情,满球场的人打着伞看电影的情景已成为老一辈广外人的难以抹去的记忆。

    当时电教大楼的报告厅也兼有放映的功能,但与网球场的放映功能不同,这里主要播放镭射电影,内容也主要以外语电影为主,供学外语的学生观赏和学习。电教楼拆后,其设备和功能就被移至现今的六教楼和云山会堂。

    无论是网球场还是电教楼,给老一辈的广外师生留下的是满满的温馨的回忆。

  

读书休闲好去处 人文教育好基地

  定格在文化广场每一隅:或是三五成群探讨学业的学子,或是漫步在小道上休闲自在的教工,都为广场增添了一道靓丽的色彩。在形似“三角”的迷你围墙边,有谈天说地的好闺蜜;在欧式风格的白亭下,有拨弄吉他的弹奏人;在中式传统的红亭里,有一展歌喉的弄潮儿;在顶着“花帽”的美树前,摇摆着花苞的灌木丛旁,有摄影的文艺青年;散落分布的长椅和石凳上,有随处可听的琅琅读书声,随处可见的阅读者、思考者……文化广场这一文化圣地不仅体现了广外浓郁的文化氛围,更是展现了一份岁月无法抹去的学子朝气。


                  文化广场是读书休闲的好去处
  从图书馆一出来就触眼可及的文化广场,得天独厚的位置让很多在图书馆奋斗了一天半天的学生大都会选择在这里小憩一会。“文化广场风景独好,给人悠闲的感觉,朗读一段文章更是我的首选。”大三的小林同学饶有兴致地说道,“不夸张地说,我觉得图书馆和文化广场像是一对情侣,是最佳拍档。”话音未落,不远处一位学意大利语的同学的读书声便声声入耳。
  广场的石凳上也有意无意在提醒着我们深处中西合璧的广外。散布在广场各处的石凳都刻上“MODESTY”、“ENERGY”等积极向上的英语词汇,这是广外77级英语系校友的捐赠,于校友而言,这承载着他们心中对广外的感谢与思念;于在校学生而言,这更是对他们的鼓励和鞭策。
  并不只有身处其中才能感受到文化广场的“美”,即使是过客,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也有属于他们与文化广场的专属故事。每逢周末,无论是咿呀学语的小孩,还是意气风发的老人们,亦或是恩爱的夫妇……都是文化广场的“座上客”。现在已成为中学生、小学生的许多广外教职工子弟都曾在文化广场度过他们许多美好时光。坐在白亭里歇息的张阿伯,嘴里跟着收音机里的粤剧不自觉哼唱起来。在交错的石板曲径的映衬下,更觉得在路途上的人沉醉在文化广场的美景中。


              幼儿园组织孩子们到文化广场开展人文教育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文化广场可以说是一个集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景观。广场健康优美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别是12个“会说话”中外文化名人雕像,好象无时无刻在陶冶师生的性情、美化师生的心灵,激发师生的热情,鼓舞师生的斗志。 在广场建成之初,时任校党委副书记、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主任的许国彬就提出要将广场的每一角落变成“会说话的老师”,为师生创造一个健康、优美、立体、多彩的文化氛围,以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提高素质。关工委主任冯益谦在一次会上也极力呼吁学校要充分利用好文化广场的育人功能,尽量发挥其人文教育作用。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学子醉心于广场的美景,广场也在凝视学子健康快乐的倩影。“借问文化何处有?学子遥指广场处”,悠悠岁月,广场相伴,文化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