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Run Studio,一个来自思科学院的创业团体,他们在2012年里只干过两件大事,一是拿了首届思科网络创意大赛的冠军,二是带着Quick Taxi的创意开始了创业之路。
勇夺首届思科网络创意大赛冠军
尽管Run Studio完成的事情很少,但他们经历的过程却非常艰难。同年8月,一款与Quick Taxi 同功能的手机应用被抢先推出,换而言之他们错过了Quick Taxi推出的最佳时机。
即使错过商机,Run Studio依然坚持在创业的道路上前行,他们告诉记者,“有所学,就不亏”。
受挫,化阻力为动力
Quick taxi, 一个出租车传召手机系统软件,使用者可通过该软件简单完成对出租车的传召定位,为出行提供便利。团队在开发前曾进行调研,结果显示Quick Taxi项目是有市场需求的。
然而当第一个版本的Quick Taxi成功开发出来后,出租车公司并不愿意参与合作,哪怕这款软件是完全免费的。为何一个实用而且免费的软件会遭到弃用呢?Run Studio的负责人陈山认为可能的原因包括出租车调度系统修改引起变动、智能化系统影响就业岗位等。不过他觉得项目失败的最大原因可能还是自己的学生背景。“我只是一名学生,没有很好的项目经验,没有很高的信用评价,没有资金、技术的支持。”他说。
除了1000元奖金,创新大赛的冠军头衔并没有让Run Studio获得更多实际的支持。但在他们心里,“创意得到了肯定,让我们有了更坚定的决心,要把这个做下去”。
理想,想清楚了就去干吧!
2012年的大年初六,当我们还在享受新年假期的喜悦,Run Studio的团队成员就已回到学校,开始了项目的开发工作。
没有技术基础,没有开发经验,更没有资金保障,Quick Taxi的开发靠的是团队成员 “痛并快乐着”的自学。在进行过多次的验证和反复的试验后,Quick Taxi的开发终于完成。然而陈山对于自己的创业成果并没有过多的感觉,他说他只觉得有“小小的窃喜”,因为他至少成功地把自己创业时态变成了现在进行时。
开发过程中的孤立无援没有让陈山退缩,推广过程中的冷言拒绝没有让陈山放弃。因为他相信创业是很多人曾经拥有过的理想,“岁月会把人的理想磨灭,也许是因为不甘心吧,不甘心就这么放手,不甘心就这么放弃我的理想。趁理想还没被完全磨灭,我想要再试,反正我们还年轻嘛,输得起。”
陈山
团队,加加减减总有人在
陈山说,Quick Taxi的开发过程其实就是每日每夜地写代码,很枯燥很乏味,甚至可以说是一场煎熬,所以创业途中有很多人都选择了离开。一开始团队的成员有四个,后来变成两个,最可怜的时候只剩下陈山一个人。面对人员的变动,陈山没有埋怨,“他们并没有做错什么,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这样的生活,创业意味着要承受孤单和寂寞。”
现在的Run Studio有三个成员,分别是09级的陈辉、10级的陈山和11级的叶沛杰。陈辉,软件工程专业,原团学信息服务部部长;叶沛杰,堪称“宅男”,计算机专业,原团学信息服务部干事。面对创业的重重困难,几个欢乐的大男孩却认为,“我很累,但我很快乐!”
说起有趣的经历,陈山回忆道:记得有一次仲伟合校长到他们的工作室视察,竟搭着陈辉的肩膀,指着叶沛杰,对着陈山说:“这个一定是大四的吧。”
失败,创业者的常态
台湾的青年创业家方硕蔚给自己满周岁的儿子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老爸现在没有多大的成就,唯一的成就是:可以被称为连续创业失败家”。可见,每一次的失败都开启了方硕蔚新的创业格局。同样地,对Run Studio来说,他们也在失败中不断成长。
面对Quick Taxi的失败,陈山说他自己想清楚了一件事情,“创业团队,特别是IT行业,不能埋头开发,要学会包装自己的团队,让更多人了解自己,草根团队更需要来自草根的力量!”
现在,Run Studio一直在创业的道路上寻找新的机遇。他们尝试通过接各种外包项目来充实自己、积累经验,陈山表示,最近策划的一个全新创业项目已经进入了与商家洽谈合作的阶段。
原以为产品的成功开发会让创业走上正轨,可突如其来的打击却让创业蒙上阴影。谈到现在进行中的Run Studio,陈山不觉得自己比别人苦逼,因为他说失败是一种常态,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在大学创业,如果失败了,就当是进入社会前的学前班学习吧。”
附:“思科男”陈山精采言语:
1. “创业团队,特别是IT行业,不能埋头开发,要学会包装自己的团队,让更多人了解自己,草根团队更需要来自草根的力量!”——失败经验总结
2. “我们一般都不喜欢看书,因为看书你不能CTRL+F 搜索关键字。”—谈自学方法
3. “我们在用绳命去调试。”——这是团队的口头禅 Run Studio负责人——陈山
4. “最让人高兴的时刻就是当自己实现了一个功能之后,发现某知名网站也是用同样的思路实现的这个功能,感觉自己离大神们又近了一步”。--思科男的快乐
5. “很多人都有创业的想法,但都没有真正去做,我们好歹做了。”— —小小的窃喜感
专题策划:宾锐光 谭晶晶 李苏琦
专题采写:李苏琦 刘特 关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