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秩华章·人才培养篇】
云山俊丽鸣鸾凤 珠水秀美育良才
50年来,广外始终将自己的命运与中国外交事业以及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运紧紧相连,不断适应国家特别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打造教学特色,致力培养 “双高”(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两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实践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有社会责任感的国际化人才。
“史记”历程:单科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纵观50年发展史,广外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的调整变迁是为适应广东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展开的,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一)以培养单科性的外语外贸人才为主(1965年至1995年)
1965年7月,为适应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对外语人才的需要,广州外国语学院应运而生。创办之初,广外共设2个系、4个专业(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后来虽然陆续增加了日语、印尼语、越南语及泰语等东方国家的语言专业,但直至1995年两校合校前,广州外国语学院以培养国家急需的外语翻译人才为主。广外另一前身——广州对外贸易学院于1980年成立,初时设1个系(对外贸易系)和2个部(外语教学部和中专部),1984年增设外贸企业管理系,1990年增设对外贸易英语系。在1995年两校合并之前,原广州外贸学院基本上以培养外经贸业务及相关企业管理人才为主。
(二)逐步转向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1995年至2000年)
1996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视察广外时强调: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
1995年,原广州外国语学院和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合并,组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两校合并利于多学科的发展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1996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到广外视察,强调外语院校需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外语与专业的融合,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此后,我校大力促进外语类专业和经贸类专业的交叉渗透,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培养德才兼备、一专多能、面向21世纪的应用型、复合型涉外人才。
(三)确立“双高”“两强”的人才培养目标(2000年至2010年)
经过几年磨合发展后,学校在“九五”规划中明确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提出了“双高”(综合素质高、专业水平高)、“两强”(外语口笔译实践能力强、计算机动手能力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首次提出人才培养“双高”“两强”理念。随着办学理念、思路、方法、特色的系统完善,“双高”“两强”的内容不断得以调整发展。2001年,“双高”被修订为“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两强”被修订为“外语实践能力强、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强。”2003年,学校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确定为:培养一专多能、“双高”(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两强”(外语实践能力强、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能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国际通用型人才。
(四)打造高水平的国际化人才(2010年至2015年)
第四届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提出打造“华南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的目标
近几年来,随着国际化办学理念日渐清晰,国际化办学特色日渐明显,广外的高水平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也日益明确。在2011年召开的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用5至10年将学校建成“华南地区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的目标。在2012年召开的第三次党代会上提出建设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战略目标。学校逐步将人才培养理念和特色明确为“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实践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高水平国际化人才”。
盘点成果:高质量培养“双高”“两强”人才
多年来,广外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以质量和特色为主题,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人才的鲜明国际化特色,人才培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盘点广外多年来人才培养成果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思想素质高的“四有”人才。一直以来,我校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水平的培养,同时也注重对学生的思想素质的培养,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有德、有才、有情、有义”的“四有”人才。学校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将青春奉献给社会。自2008年起,我校组建了“一校四队”(周日英语学校、福彩爱心服务队、关微服务队、“阳光”体育志愿服务队、外事志愿服务队)的志愿服务骨干团队,奔赴各地各领域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分别有5000多志愿者和1000多志愿者服务于广州亚运会和2深圳大学生运动会。每年有2000多学生奔赴贫困农村开展“三下乡”活动,义务为落后地区提供教学、科普等服务。每年有不少学子参加“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研究生支教”活动。我校毕业生冯卓怡立志扎跟新疆服务新疆的感人事迹被央视新闻联播等媒传播,经贸学子办起“广外平民学校”为后勤人员免费授课的事迹,一时成为主流媒体竞相传播的佳话。
广外辩论队在“贸仲杯”比赛夺冠
广外平民学校团队
(二)专业水平高的复合型人才。近年来,我校不断推进外语与专业、理论与实践、本土与国际化的深度融合,致力将学生培养成外语水平和专业水平皆高的人才。学生在各类国际性、全国性的高层次专业性大赛中摘金夺银,展现了较强的综合素质。2010年,翻译学子夺“中译杯”全国口译大赛同声传译组桂冠;2011年,张小洁获“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亚军,刘慧获“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一等奖; 2012年,沈家慧夺得“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张瑶获全国外语院校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何胡俊获“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亚军;2013年,林江豪在人民大会堂领到了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证书,张瑶和阮博慧分别夺得“21世纪”和“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赛二等奖;2014年,谭佳获“中译杯”第三届全国口译大赛(英语)同传和交传双料冠军,英语语音科技创新团队入选全国首批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
英语语音科技创新团队入选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
张小洁荣获第十六届“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总决赛亚军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强的国际化人才。近年来,随着我校国际化教育战略的不断推进,双学位项目、交换生项目、单向派出项目、实习项目及短期交流项目迅速增加,每年学校有近千学子有机会到国(境)外交流学习,这为学校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强的国际化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自2011年与联合国签署合作备忘录以来,学校已派出十多名学子到联合国实习。从实习归来的蔡碧野、江润洲、苏玲玲均表示,在联合国不仅收获了翻译技能,最重要的是受了多元文化氛围,增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亚洲校园计划”是为广外学子提供了跨文化学习交流另一个平台。2014年,曾获MODEL APEC大赛亚太地区总决赛第四名以及广外学子梦寐以求的“校长奖章”的陈琼,通过联合国译员考试成为联合国国际职员后备人员,也成为我校跨文化能力培养的佼佼者。
陈琼通过联合国译员考试
王蕙仪在联合国实习
(四)实践能力强的创业者和实干人才。近年来,我校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在南校宿舍区南宛创建创业实践基地、建起“青创空间”和3500平方的就业创业中心,举办了各类创业大赛、创业培训和讲座以及聘请创业导师等举措,为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平台。陈安妮、温成辉、苗壮志等一大批大学生创业奇才脱颖而出,一个个创业奇迹在广外诞生。学校又以“云山创业园”为基地,以勤工助学方式推进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锻练。创建了云山咖啡屋、云山健身室、云山广源数码港等30多个校内创业与勤工助学实体。从经理到店员每个实体的员工都由勤工助学的学生担当,云山实体成为锻练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良好平台。
长期以来,我校培养的毕人业生深受社会用人单位的欢迎,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并保持“就业率高、就业层次高、就业满意度高”的“三高”局面。2012年作为广东省唯一被评为“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的高校受到国务院表彰。
“数说”举措:本科教学“12345”与研究生培养“54321”
近年来,广外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方针,稳步推进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全面启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推出了一些提高人才培养质、打造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举措。
(一)本科教学“12345”计划:
明确“一个目标”:培养 “双高”(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两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实践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国际化人才;依托“两个抓手”:以建设国际化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抓手和以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为抓手;推进“三个融合”: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本土教育与国际教育的深度融合;完善“四个模块”:全人通识教育模块、大学外语教育模块、专业知识教育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强化“五种能力”:强化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研究生培养“54321”工程:
“54321”工程是我校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研究生培养进行改革不断推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提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新举措。具体内容包括:“5个1工程”——针对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4个1工程”——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3种途径”——实现研究生国际化;“2种办法”——培育获得省级优秀博硕论文和国家优秀博士论文实施办法和奖励办法;“1个目标”——培养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