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广外故事 > 正文

【广外故事】亚运会会场中回漾着广外人的声音

文字:翻译学院《译海拾光》编写组 傅敏供稿,邓敏林整理 图片:翻译学院 编辑:李宛馨 发布时间:2015-10-29 点击数: 分享至:

作为一所国际化特色的大学,广外在广州乃至中国的对外交流事业中都充当着沟通桥梁的重要作用。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翻译学院先后承担起翻译亚运会开幕式解说词的紧急任务、闭幕式的英译译审工作及亚残运会的英译工作。在这场举世瞩目的亚运会上,处处可以听到广外人的声音,处处可以看到广外人的汗水与智慧。

开幕式前夜,紧急任务降临

2010年11月11日下午6时,也就是离亚运会开幕只剩不足6个钟头时,仲伟合校长接到亚组委的紧急求援电话,请求我校翻译亚运会开幕式解说词和歌词,而交稿时间定在当晚12点。要在6小时内完成近3000字的翻译、审校、统稿已非易事,加之原稿散文式的语言和用于唱诵的歌词,这给翻译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事关紧要,已容不得人犹豫,翻译学院临危受命,接下了这项任务,并紧急组建翻译团队。此刻已是晚饭时间,莫爱屏、张保红、余东、刘季春、李明、平洪、褚东伟、詹成、钱芳、欧阳倩华10位老师收到通知后,顾不上晚饭,随即赶到学院会议室。大家匆匆吃个盒饭后,便投入工作。

考虑到字幕空间有限,团队讨论后决定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行式,借用优美的英语,再现原文意境。经10人分工协作,三个小时后,初稿已成。紧接着进行全文统稿,遇到妙笔生花之处,大家击节叫好;遇到难点,大家再三讨论,反复斟酌……

时间已到了十一点半,大家陆续回家休息,只留莫爱屏老师做完最后的审校后把稿子提交给亚组委。此刻,莫爱屏老师的电话响了,是余东老师打过来的,他向莫老师提出还有两处需要修改。虽已是准备提交之时,余东老师坚持:不行,一定要改过来。经沟通后发现,余东老师指出的问题其实莫爱屏老师在最后审校时已修改,只是还没来得及跟其他人说。虽是一个小插曲,但老师们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显露无疑。

我校老师翻译亚运会滚动栏上的解说词(电视截图)

 

结缘亚运会,数次委以重任

此次工作得到了亚组委的认可,随后亚组委再次请我校翻译学院承担亚运会闭幕式的英译译审工作。而后,赵军峰教授、李明教授、褚东伟博士等人负责的亚运会闭幕式中《画外音》及《亚运会精彩回放》等内容的英译译审工作也得到外交部的首肯。

到广州亚残运会时,广外翻译学院再次被委以重任。亚残运会开、闭幕式的解说词、大屏幕提示词以及闭幕式上文艺表演串词等英译工作全部由翻译学院负责。其中,李明教授承担起广州亚残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文字的英译工作,时任翻译学院院长的平洪教授对此项工作也给予大力协助,确保作为重要对外窗口的电视转播文字英译工作的顺利进行。

实际上,广外高级翻译学院与广州亚运会的结缘可追溯到2004年。在当年申办亚运会时,仲伟合老师曾参与申亚文本的翻译,詹成老师担任广州申亚代表团首席翻译官,彼时正是通过广外人的声音向世界传递了广州承办亚运的庄严承诺。因对亚运的贡献,他们被选为亚运会广州站和珠海站的火炬手,詹成老师还担任了亚运会的外语推广大使。

广外学子筑建语言服务的最后防线

作为亚运会前期志愿者定向招募单位和亚运会首批志愿者招募培训示范基地,广外先后输送了7000余名志愿者,人数属全省高校第一,承担起亚奥理事会大家庭服务(OFA)、国家/地区参赛代表团(NOC)服务、AGNS编辑、翻译和即时引语记者等多个业务口的专业志愿服务。

在亚运会期间,广州亚组委和广外合作建立了多语言服务中心,采用全新口译方式——电话口译——为亚运提供语言服务。中心共设有20条热线电话,使OCA(亚奥理事会)大家庭贵宾、各国和地区的运动员、技术官员、媒体人员等各类注册人员在无法获得面对面口译服务时,能够获得英、日、阿、韩、俄、泰、柬埔寨、印尼、越共九个语种的中外互译口译服务。

2010年10月24日,广州亚运会多语言服务中心设在我校顺利开通

多语言服务中心由刘志军老师担任经理,陈静老师、黄汐老师担任副经理,设有81名口译热线志愿者。其中,英语组的16位译员中13位来自高级翻译学院。在24小时连续运行中,译员们始终坚守在电话口译的一线,耐心地为外国朋友提供住宿、饮食、交通、医疗、赛事安排等方面的咨询服务,这些志愿者们筑建了“语言服务的最后一道防线”。

在运行的55天里,多语言服务中心提供了长达14640小时的电话口译服务,亚运会期间共接到2833通来电,平均通话时间150.9秒;亚残运会期间共接到468通来电,平均通话时间188.42秒。在赛后,广州亚运会多语言服务中心作为亚运遗产被永久保留在广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