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广外人物 > 正文

【青年珠江学者】杨静:不忘初心努力前行

文字:梁玲华 张锦成 林珍霞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宾锐光 发布时间:2016-09-09 点击数: 分享至:

 

杨静,200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2005年和2009年分别获得香港大学语言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进行博士后科研工作。2011年,受聘我校“云山青年学者”,现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并于今年8月获聘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

回望研究路:不忘初心

还是在读本科的时候,杨静就萌生了把心理学和第二语言学习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的想法。她说:“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发现失语症患者的脑部有损伤,对语言的研究离不开对人脑的研究。心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大脑作为心理活动的物质载体,可以使用现代的神经科学技术进行观察测量的,所以对大脑进行科学研究是我们了解自身心理活动的第一步。”

2006年,杨静参加人类脑成像组织年会

多年来,杨静致力于研究语言学习和语言障碍,一方面通过专业有效的研究为正常人的语言学习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对语言障碍的成因进行探索,并提供一定的专业指导意见。面对我们一群专业“小白”的疑惑脸,杨静给我们进行了简单“科普”。她解释道,语言学习是一个大的框架,而她就是通过对大脑机制的研究,进而促进对人类语言学习的了解,简单来说就是探索人类在学习语言的时候,大脑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在相同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下,为什么有些人学习语言学得好,是不是因为有些人的生理基础先天就适合学习语言。

六周汉语学习前后(T1/T2)大脑的功能网络连接变化。

a)学习好的个体;b)学习稍差的个体;c)未接受语言训练的个体

这些年杨静的科研成果丰硕。在近五年间,她围绕国家战略及社会发展急缺优秀外语人才及高效外语教学方法这一迫切需求,对目前中国成人及儿童的多种语言使用模式、成功语言学习的动态机制及其预测因素、语言障碍(阅读障碍)的主要成因等进行了多角度多手段的探索与调查,产出了一批获得国内外同行认可的学术成果,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研究生后备人才,促进了学科的快速发展。2014年,她与导师李平在国际语言类核心期刊《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上发表了题为“Neural changes underlying successful second language word learning: an fMRI study(第二语言词汇学习成功者的脑活动变化:一项功能性核磁共振研究)”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结果被ScienceDaily,CTVnews,Sonali Kohli,qz等多家海外媒体报道,并作为标题新闻刊登在近日的Penn State Today首页。

然而在出色研究成果的背后,是十几年的默默坚持和不畏艰辛的披荆斩棘。作为一个学者,杨静认为最难的是“不忘初心”。她说,学术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做学问需要有较强的自控能力,能够让自己在各种各样的日常繁杂事务中沉下心研究。因此,要了解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定下目标,并坚持下去。“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一条自己感兴趣又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并且十多年来一直在这条路上努力前行。”

结缘广外路:“吾之福地”

杨静2011年12月入职广外。谈起和广外最初的结缘,杨老师很是感慨。

2011年,广外刚刚启动“云山青年学者”计划,时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董燕萍教授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李平教授联系,希望他推荐优秀的青年学者加入广外。当时,杨静正在美国作为李平老师的博士后,做关于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从李平教授那里得到消息后,杨静了解到广外良好的学术环境、高端的科研平台及宜人的校园环境后,毅然决定回国,申请在广外工作,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

谈起这几年的工作,杨静说:“广外对我来说是一个福地。这四年来,我能在广外顺利进行各项工作,并获得一定的认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校领导、学校各个兄弟单位部门以及心理语言学团队、文科基地的支持和帮助。”她依然记得自己刚到广外时的情景:“在我未回国前,董燕萍老师就把我的办公室及住房安排好,人事处提供的住所让我马上就能开始正常生活和工作,让我感觉来广外像是回家了一样”。

2014年,杨静(左二)参加中国心理语言学会首届高层论坛

获聘首批珠江青年学者,杨静觉得既兴奋又忐忑,她觉得这份荣誉是属于集体的,是依靠文科基地的学科优势和学校的鼎力支持获得的。在参选的过程中,学校非常注重质量,组织相关模拟活动,并邀请了校内外专家提意见;研究中心的领导和老师们也非常支持她,提供了各种帮助,并给出了宝贵的专业意见。杨静充满感恩地说:“这是集体的荣誉,得到这份荣誉只是个起点,要不辜负这一称号,不辜负前期大家的付出和支持,自己今后还需要继续努力。”

传道授业路:薪火相传

不知不觉,在广外任教已经有四年多的时间,回忆起和学生一起度过的时光,杨静全身散发着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感。

2016年,杨静担任广外博士生论坛主持人

她的第一个学生是专升本的研究生,基础比较薄弱。入学之初,杨静就为他定下了较高的目标:一年半的时候发表一篇文章,拿到国家奖学金,成为优秀毕业生。学生倍感压力,觉得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杨静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定100分的目标,只要努力,起码能拿到80分,定60分的目标,最多只能拿到60分,压力就是动力。这个学生毕业的时候,当初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全都完成了。”华丽的蜕变让这名学生感慨万分,充满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杨静却对他说:“希望你能将这点经验传递下去,做一名正能量的传递者,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现在,杨静依然坚持每周和她的几个学生在办公室围坐在一起学习最新科研进展,讨论学术问题,“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带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谈到学生,杨静感叹,学术发展不能依靠个人单打独斗,需要团队的力量,而团队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就是人才培养。目前真正热爱学术和科研的学生不多,耐得住寂寞,有明确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的研究生还不足,科研发展需要更多的年轻人积极投入。

传道授业,用自己的正能量和品行影响着她的学生,散发着芝兰之室的馨香,这是杨静给我们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