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965年,饶彰风率领一班“拓荒者”在广州一块地如其名的荒地——瘦狗岭上建起广州外语学院。1970年,随着中大外语系,暨大外语系、外贸系并入,梁宗岱等一大批名家大师汇聚广外,为广外外语学科扎下深厚的根基。在今年迎来建校50周年之际,广外新闻网从今起将陆续推出“广外人物”系列报道,以展示对广外创校、学科创立及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拓荒者、名师大家的风采,传承老一辈广外人艰苦创业、潜心治学、刻苦攻关的精神。
【人物档案】
饶彰风(1913.5.25-1970.9.12) 原名饶高平,曾用名蒲特。广东大埔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委员。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东江特委宣传部部长、粤北省委统战部部长、东江纵队司令部秘书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广东区党委宣传部部长,赴香港负责筹办《正报》、新民主出版社、复刊《华商报》等工作,先后任新华南通讯社社长、东江纵队驻香港办事处主任、中共港粤工委(后改称香港工委)委员、新华社新加坡分社社长、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秘书长、香港工委书记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统战部副部长、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部长、广东省第一、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秘书长、政协广东省第一届委员会秘书长、副主席;省科委副主任、省文教办公室主任、广州外国语学院(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院长、党委书记。“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
1965年,广州市东北郊一处荒凉的小丘上,一群高级知识分子拿着锄头正干得起劲,这其中那位带着草帽一脸笑容、埋头种地的就是曾居中国共产党高位、也是原广州外国语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前身)第一任党委书记、院长——饶彰风。秃岭开荒、任人唯贤,为广外创校立下汗马功劳。不幸的是,文革期间他却被冠上“重用牛鬼蛇神”和“招降纳叛”的罪名受尽折磨最终惨死狱中。被平反后,学校为他举行追悼会上,预定规模两百人,但自发来参加的人数不下一千两百人。
拓荒者:披肝沥胆创广外
1964年受省委的委派,饶彰风奉命创办广州外国语学院,担任党委书记兼院长,当时虽已选定在广州市东北郊瘦狗岭原石油学校建校,地如其名,这里是一处极为荒凉的丘陵,地势高低不平,只有几栋楼房和坑坑洼洼的道路。在这样的土地上要创办起一所正规的高等院校,困难可想而知,但是饶彰风满怀信心,四处奔跑,逐一解决眼前的各种问题。为了能使教学工作尽快步入正常轨道,他立即和专业干部共同规划,经过商讨,决定采取边建校边办学的办法,因陋就简,并规定每周三为全院义务劳动日。与此同时,在秋季招收了第一届学生,开始了正常的教学。据与饶彰风一起在广州外国语学院共事过的罗可群教授回忆,那个时候饶彰风总是头戴草帽,扛着锄头带头参与劳动,和大家一起除草、平整草地,干得非常起劲,师生们受到鼓舞,干得也更欢了,短短两个月,校园便焕然一新。
饶彰风刚来到学校时,属于“双肩挑”,也就是既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又兼任管理岗位职务。他凡事亲力亲为,就连当年广州外国语学院吊挂牌匾,他亲自带领几个工作人员到校门监督。建校之初,教学设备、学术资料以及校园设施都比较简陋,而饶彰风却把学校当“大家”,自己的家当作“小家”,把好友送给自己的菲利普三波段交流电收音机送给学校的电化室使用,此举感染了很多老师,一些老师将自己的藏书拿出来,供别的教师备课查资料使用。当时周围交通不便,校门前有一段很长的路是要经过坟场,当时学校没有客车可以接送师生,十分不便,饶彰风因此到处奔波,奔波了好几个部门最终为学校争取到了一辆客车。
引路人:良知重于形势 “别拿黄金去换铜”
建校之初,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之时,在“左”倾阴霾笼罩的日子里,是非颠倒乃为常事。而饶彰风却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一心一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饶彰风在校期间,经常给全校师生作报告,他知识丰富,语言生动。饶彰风在开学典礼上勉励学生要好好学习专业,将来在外事战线上贡献力量。然而在当时全国政治氛围已经处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敏感时期,敢讲这些话多不容易。
与出席学院活动的领导和来宾合影
“别拿黄金去换铜”,是一句生动的文学语言,具体、形象,也是饶彰风教育学生的又一例证。在一次全院师生的大会上,饶彰风在报告中勉励师生努力学好外语,对优秀的外国文化采取“拿来主义”,同时又要坚持自己的革命理想,保持我党的优良作风,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我们是外语院校,必然会经常、大量地接触外国文化,极容易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但这样会在不知不觉中把外国文化中的“黄金”和“黄铜”统统都搬过来,而丢掉了自己的“黄金”。“‘别拿黄金去换铜’不但在当时非常必要,在今天看来,则是一种高度的文化自信,这一自信基于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识。”罗可群如此说道。
好院长:爱才不顾生死 用人不问出处
建校初期,广外只有几十个教师,其中百分之九十是刚从中山大学、北京师大、华南师大等高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如何把他们培养成教学骨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饶彰风不顾被戴上“右倾”帽子的危险,大胆启用了留学多年的法语教授陆振轩和宋文、麦君素两位英文教师,他们三位都曾是摘帽“右派”。当时有人劝他,可是他却不以为然地说:“人家有真才实学,怎么不能用?别人不敢用,我包下来了。”饶彰风还鼓励年轻教师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蔡型乞、龚毓秀、许国烈等许多年轻教师都是在他的影响下成为了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学骨干。可是这最终也成为他‘招降纳叛’的罪名。
广外65级军训期间饶彰风讲话
学校不仅需要教师,还需要行政管理人员。当年广外来了一批从部队调来的老干部和转业军人,协助学校的管理工作。饶彰风以他尊重知识分子、平等对待转业军人的民主作风,将这三股力量融合为一体,合力发挥出最大的效用,为广外的发展带来暖流和春风。
好书记:对学生衣食住行体贴入微
饶彰风是一位爱护学生的好师生。他经常来到学生们中间,嘘寒问暖。那年刚开学,他听说有二十个北方的同学没带蚊帐,晚上被蚊虫叮咬没法睡觉,而总务部门又没法解决,他立刻带着办公室干部去找当时的省委副秘书长,要求从省委招待所转让一批半新旧的蚊帐。正是因为他的争取,才使得学生能安枕入眠。冬天到来,经济困难的学生没有棉衣,他亲自去省民政部门请求协助解决,很快又把棉衣领来发给同学。春节到来,有些外地同学没有回家,细心的他想到他们初次离家过年,难免寂寞想家,就放弃了除夕夜与家人的团聚,留在学院和同学们一起包饺子,吃团年饭,还开了迎春晚会,让同学们愉快度过除夕之夜。学校远离市区,交通不便,饶彰风的小车每次进出学院,便总是沿途注意本院师生员工,一见到立即招呼他们上车。因此他乘坐的小汽车经常挤得满满的,成为学院的公共小车。罗可群教授就曾被他沿路带过,记忆犹新:“当时饶院长连我的名字都不知道。他听说我要去医院看病,就坚持先把我送到医院再去开会,其实就算他送我到车站,我都够感激了。”
尽管饶彰风在广州外国语学院工作时间并不长,但是他艰难地组建师资队伍、筹集教学资源,以及对师生员工的关怀,对工作的认真负责,至今仍在广外的师生员工中广为流传。英雄已经逝去,他留下的精神却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