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超女比赛,复旦大学毕业生尚雯婕夺魁,这不仅在复旦掀起了舆论风波,而且激起了社会各界关于“大学生偶像观”的讨论。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偶像,这些偶像来自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谁是你的偶像?是令人敬仰的学界泰斗,还是叱咤商海的企业家?是大红大紫的娱乐明星,还是游戏动漫中的虚拟人物?
偶像的定义
字典里解释道,“偶像”原本是用木头、泥土等雕塑出来供迷信的人敬奉的人像,比喻盲目崇拜的对象。从这个层面上看,似乎它的贬义成分比较多。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概念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在树立偶像时,当代大学生也就有了更多的参照物。复旦大学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们对偶像的选择趋于多元化。在偶像类型里,有2/3的学生选择了“企业家”和“科学家、学者”,其余选择了“娱乐明星”、“政治军事家”、“普通人”、“虚拟人物”等。
针对“偶像的定义”,记者在校园里做了随机采访。“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人称为偶像,他可以是政治家、军事家、明星,也可以是身边的普通人,我认为这个词语的涵盖范围很广。”商英学院的小李如是说。西语学院的小周说,“偶像是那些在某一方面,例如外表或内在,有一定吸引力和震撼力的人,你会不自觉地去接近他,模仿他,甚至爱上他。”一旁的黄同学亦有同感,她直言,偶像的身上必定具备某些值得学习的地方,让人心存敬意或崇拜。
还有一些人认为,偶像应该是一种精神,一种追逐的梦想,对偶像的崇拜也是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一名接受采访的同学这样说,“偶像是人们造出来的。我认为偶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很伟大的人物,是人生的目标;另一种是能够带来平常快乐的娱乐明星。人不能只靠理想活着,我们也需要街舞和流行歌曲来娱乐身心。”
“我”心目中的偶像
“谁是我的偶像?”在大学生活的“青春话语”里,每个人都记录了不同的答案。
有人认为鲁迅、叔本华等是最棒的,他们思想境界高,社会视角犀利;有人折服于李嘉诚、张朝阳敏锐的商业触觉,将他们视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有人视姚明、刘翔为新时代偶像,认为他们身上既承载着东方人的传统美德,也散发着西方所崇尚的张扬个性;有人想成为韩寒、郭敬明,痴迷于他们叛逆的性格;有人崇拜王菲、张国荣,因为他们亮丽迷人的外表和独特的音乐天赋……
中文学院苏同学告诉记者,她的偶像是乒乓球世界冠军张怡宁,理由是她勇于改正和完善自己。“过去的张怡宁特别容易情绪化,在乒乓球场上不能正常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当她认识到这一点后便努力改正,现在对自己的情绪能够控制自如,在乒坛上取得不斐的成绩。一位姓余的同学把父亲当作偶像。因为他辛勤工作,努力支撑家庭,父亲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她。
小张是一个对流行文化颇有见解的人。他认为,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人们以不同的标尺选择偶像,因此对多样化的偶像观要采取包容的态度。“无论是传统的‘大家’还是足球明星,影视红人都可以成为偶像。” 他把崔健封为自己的偶像,认为他不仅拥有张力十足的歌声,更重要的是他把对理想的追求注入了歌曲创作之中。
高翻学院研一的王贤笑称自己经历了一个从有偶像到无偶像的转变过程。她说:“太依赖偶像的人总活在别人的世界里;而无偶像的人,有的感到迷茫失落,有的则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得更现实、更能认清自我。”她回忆道,“小时侯很崇拜居里夫人,敬仰她为世界做出的贡献,并不自觉地捍卫自己的偶像。随着人生经历的不断丰富,对事物看得比以前更透彻了,偶像不再占据自己的心房,取而代之的是对个体发展的理性规划。”
英语教育学院张燕老师的大学时代正处于70年代,那是一个号召学习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年代。艰苦朴素、舍己为人、自力更生、献身社稷是这一时期偶像的共同特征,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都是这一时期的偶像。他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家牺牲自我的精神感动了几代人。
偶像崇拜:鲜花背后的精神更重要
当今社会正奏响多样文化交融的乐章,时代的包容性为多元文化的展示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为偶像的多样选择创造了客观的可能性。“明星偶像观”、“风云人物偶像观”、“财富至上偶像观”等各种价值取向纷纷涌现,这样的社会环境也将一个严肃的问题摆在了大学生的面前:“我们到底应该树立怎样的偶像观?”
针对明星与偶像的关系,很多学者认为,偶像不能等同于明星。他们提出,明星是文化工业制造出来的消费符号,是大众文化的主要代码。明星总是在迅速流行后迅速消失,消费性特征非常明显,偶像则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概念。盲目地把偶像与娱乐明星相混淆是错误的,分不清偶像与明星的区别会对个人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对于明星偶像观,法学院陈红霞老师说,这很大程度地反映了一部分大学生的审美观,例如追捧风靡一时的超女李宇春,从中可看到中性化的审美取向。她呼吁大学生要透过明星的外在美,看到鲜花和掌声背后的可贵精神。如成龙,他的勤奋敬业精神,远远比外在名声更有吸引力。“有些大学生崇拜成功的企业家,这是值得肯定的,企业家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他们同时带来精神的财富——不畏创业艰辛,敢于创新的精神及不屈不挠的意志等都是非常值得大学生们学习的。”
找到自己的人生座标
大学生都渴望自身发展,也会在偶像身上寄托许多对人生梦想和完美境界的欣赏与向往。许多人表示,拥有“人生偶像”不仅仅满足了情感寄托,填补精神的空虚,也增加了前进的动力,提高了个人品位。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偶像只是一面镜子,或是作为鞭策自己的驱动力,或是某种生活理想的满足。树立偶像,要把偶像作为自己的一种具体的人生选择和生活指引,发挥偶像的作用,引导自己不断前进。切不可地盲目地迷失于偶像崇拜之中,怨天尤人,妄自菲薄,找不到自己的人生座标。
文化组:葛胜男 冯明媚 李宝莹 薛文娟 李彩霞 李泳儿
实习生 江伟娜 劳剑锋 赖海英 洪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