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初夏,广外的各种学生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而一系列的戏剧活动无疑是其中一大亮点。南校区的经贸、信息、管理、艺术学院以及北校区的东语、西语、中文学院总计7个学院在一个多月内共要献上几十个剧目。“编戏”、“排戏”、“演戏”、“看戏”,这些成为广外的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在这一台台好戏背后隐含了学生多少的心血?这一场场比赛又对我校文化氛围的丰富起到怎么样的作用?本网记者将带着这些问题采访各学院戏剧大赛负责人员及指导老师,引领各位读者进入该戏剧热潮台前幕后的精彩世界。
台前各有各的精彩
戏剧的生命须通过舞台来呈现,因此舞台效果对戏剧的成功演出有重要的影响。这一系列戏剧大赛中,各戏剧组的工作人员为道具的制作、灯光的安排、音效的表现付出了很多的心血。
经贸学院戏剧《德古拉惊情400年》的导演何晓晖向记者介绍到他们在道具制作方面是下了不少工夫的,单单一个十字架就经过数十次的试验,最后终于在十字架上做出了喷血的效果,这为他们的舞台效果增色不少。
《德古拉惊情400年》连海报都注重惊悚效果
西语学院法语戏剧《八个女人》导演张奕则说在道具上大家不想改变原始背景,因此整个道具的设计就得好好把握,力求做到真实,所以最后甚至去借了真的沙发回来。
剧组人员制作道具
管理学院《巴黎圣母院》的导演蔡涛对灯光效果是下足了功夫,他介绍到:“本剧的结尾,女主角死去,男主角要抱着女主角痛哭。这个时候的灯光要求是打独灯,暗色那种,忧伤的音乐要在灯光换的那一刻同时响起。当灯光与音乐同时达到时,整个舞台给人的感觉就是仿佛整个世界就只剩下了男女主角,而这时,男主角撕心裂肺的哭喊就可以感染观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背景音乐的配合也不可或缺。西语学院德语系的戏剧《四川好人》获得了最佳音效奖。负责人介绍到他们专门找人为其中比较重要的诗歌谱曲,很具原创性,而且两位配音现场演绎歌曲,配合台上演员的舞蹈(也是剧组的原创),不仅很好地烘托了主题,更增加了整部剧的感染力。
另外,有的剧目也加上了歌舞剧的元素,例如《八个女人》则在配合音乐的同时上加入了漂亮女仆路易丝的激情舞蹈,为观众呈现了一次视觉欣赏。
曼妙的舞姿点缀戏剧大赛
幕后编导一样的用心
我校这一系列戏剧活动,可谓是我们大学生的一次精神上的盛宴,许多剧目涉及到了人生、爱情以及生与死、仁与义的问题,还有一些则引发人们对社会、对人性的思考。而从中我们也可以窥测到戏剧编导演、编剧对选材、主题表现的用心良苦。
悲剧是人类永远的主题。在戏剧大赛中,很多剧组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一剧种。管理学院两部巨剧《窦娥冤》和《巴黎圣母院》所渲染的都是悲情气氛。《窦娥冤》中,窦娥对天哭诉让人感受到中国十大古典悲剧的魅力;《巴黎圣母院》中,男主角的撕心裂肺的悲恸痛哭也深深地打动了在场观众。
窦娥的哭诉
而信息学院《集结号》导演和编剧则大打“感动牌”, 作为一台战争题材戏剧,该剧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忠与义的世界。该剧的导演宋琳琦谈到为何选择此剧时说道,戏剧无国界,中国军人的刚毅、顽强感动了她,也感动了她周围的人,所以希望用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支撑起一场视听盛宴。而事实上他们也成功了。就在谷子地为自己的出生入死的兄弟找回荣耀后,剧终的那一声凄婉悠长的集结号,更牵动了在场观众的心。该剧所获得的最佳人气奖也证明了他们的感动路线是可靠的。
新颖也是吸引观众眼球的王牌手段。经贸学院《德古拉惊情400年》剧组深知这个道理。一部有惊悚元素的关于吸血鬼的故事,不单在阐释爱情主题,更多的是在表现人性,德古拉被迫成为注定残忍的吸血鬼,他挣扎于这种命运中,心里充满了无奈与悲哀。可以说,该剧选材十分大胆。该剧导演及男主角何晓晖为我们释疑选择这部剧的初衷时表示,他们在选择剧本时便考虑到要以剧本取胜,选材必须新颖、大气,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此外,有的编导也在剧中加入 “广外本土化”的元素。如即将在5月25号上演的话剧《暗恋桃花源》,第二幕中,迷糊的场务告诉袁老板说他急用的幕布已经:“上了大卡车送往大学城了”,第三幕中江太太回忆自己和江先生“当年是在糖水店相亲”等。
那些“夭折”的创意
在看过各剧组精彩的舞台表演后,一些剧组编导人员向记者披露其实在排练时有些创意由于客观原因未能与观众见面,这些创意也成了剧组人员心中的遗憾。
“木偶记者团”是经贸学院《芝加哥》剧组的得意之笔,而法语《八个女生》则在此方面留下一个遗憾,导演张奕谈到,剧组曾构想过用投影仪做一个表现最后男主人自杀的皮影效果,但最终因各方面条件限制未能实现。
《芝加哥》中的“木偶记者团”
管理学院《窦娥冤》也有一个遗憾。编导人员梁凤婷谈到,剧组精心设计的“六月飞霜”的场景因条件限制而临时取消是她心中最大的遗憾。而东语《杨贵妃》最后一幕贵妃自尽中,要将白绫从高处吊着降下的设计也没能实现。
同样因为条件限制,韩语剧《春香传》未能实现女主角在第一幕荡秋千的场景;巧的是,即将公演的中文话剧《暗恋桃花源》第一幕中也有女主角荡秋千的剧情,经过讨论和各种方案的对比,剧组最终决定,为了剧中的怀旧气氛,“一定要让秋千上台”。
我们在戏剧中学习
“戏剧”成为本学期校园里的热门词汇。有几百名学生参与了编、导、演等工作,观看过这些戏剧的人则更多。那么戏剧大赛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戏剧编导人员、台下工作人员、台上演出人员以及一些观众跟记者谈了戏剧大赛对他们的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带来的影响。
英文戏剧的多名编剧表示,对小说、电影的翻译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集结号》的编剧回忆道,将《集结号》这部中国影片翻译成英文版本,是对他英语水平的极大挑战与锻炼,并表示通过不断的对比他摸索出许多中文与英语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而且学到了许多英语表达的地道用法。经贸学院《芝加哥》导演彭菲菲精辟地总结道,“我觉得戏剧大赛首先让我们切切实实的锻炼到口语,提高我们的英语水平。其次通过戏剧大赛这一形式,激发大家看名剧、学英语的兴趣。就拿具体一点来说,我们在改剧本的同时就是在学英语。”
“最大的收获还不是学语言方面,”经贸学院《芝加哥》导演彭菲菲则表示,“而是学会了怎样更好的沟通,团结大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与意见,取悦所有人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做到尽量让大家都满意。”其他的工作人员也认为戏剧大赛除了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或英语水平,更重要的是教会了他们许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芝加哥》配音演员在后台紧张准备
管理学院《窦娥冤》的编剧兼导演梁凤婷也告诉记者,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此次大赛她尝试探索最佳资源利用方案从而控制成本,是一次极佳的运用并实践专业知识的机会,她在其中受益匪浅。
作为一名观众,英文学院王同学表示,戏剧的演出常常改编自名著,平常她都是通过文字上的阅读来接触名著。而戏剧大赛从视觉和听觉上弥补了阅读文字的一些缺陷,使得一些场景真实地再现,让她印象更为深刻。东语学院徐同学则表示,观看戏剧大赛带给她的是一种文化熏陶,使她对该国的历史背景、文化风俗等都有了更深的理解。
戏剧中提升大学人文氛围
法国喜剧作家博马舍曾经说过:“一场令人愉快的戏剧中,一点点迷人的感情就引起了许多即刻流出的眼泪,给观众的脸上带来了同情和快乐。”而这一场场的戏剧又给师生带来了什么呢?各剧组编导人员及指导老师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学生戏剧让我们接触到了以前从未接触的戏剧,让大家感受到了齐心协力去攻克难关的感觉,这是其他活动所不能比拟的”。他最珍视的是“戏剧大赛中同学们之间培养的感情”。而对于《花木兰》编剧苏琼璐而言,这将是她心中的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
剧组人员台下一家亲
“在我看来,学生在参与英语戏剧比赛的过程中可以借机会了解中外优秀的戏剧文化,能在学校内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话剧《窦娥冤》导演兼编剧梁凤婷从校园文化方面谈到。
话剧《四川好人》编剧吴海涛则从文化交流上说到:“戏剧之类的文学作品是了解这些国家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西语的戏剧演出,我们可以为观众带来原汁原味的西方文化。”
《暗恋桃花源》的指导老师陈咏芹对学生在这股戏剧热潮中的表现表示赞赏。然而,他也表示不主张以比赛形式来限制话剧演出,他认为戏剧“不同于小品演出,没有优劣之分”。陈咏芹分析到,戏剧活动可以看成是课堂学习的延续,可以促进学生理解、消化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对戏剧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戏剧表演能力和戏剧艺术欣赏力。
陈咏芹、刘海玲老师指导《暗恋桃花源》
对于这一点,另一位话剧指导老师刘海玲也表示赞成,她认为参与一出话剧的演出对学生的策划、组织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而对于整个校园来讲,观看一场话剧演出对观众可以起到文化熏陶作用,有利于整个学校人文氛围的培养。
戏剧路漫漫
早就有人提出过:群众戏剧重点在大学。从2003年开始,“大学生戏剧节”(简称“大戏节”)影响扩大。戏剧活动在各所高校更加风靡,社会对大学生戏剧的期待重新高涨。
观众对看戏热情高涨
然而,随着学生休闲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加上戏剧毕竟是一种少众艺术,大学生戏剧一度冷清。“大戏节”的发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大学生参与戏剧活动的热情,但是对比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大学生戏剧热潮,现今的高校戏剧热还是略现疲弱的。引用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法就是:大学戏剧,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专题策划:谢琳琳
专题撰文:龙成柳 钟夏平 冯文雅 谢琳琳 赵雅晶 郑远行 王泽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