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丽华”、“梨花”,两个原本只是音近的词语早在一年前竟以“诗歌”为由开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恶搞热潮虽已渐渐退去,但这些散落的“梨花”引发的关于当代诗歌现状问题的争论却久久不能平息——所谓“梨花体”,是对诗歌的颠覆,抑或是大众茶余饭后的乐趣?广外的师生的态度又是如何的?借着赵丽华来我校办讲座的余温,记者一探究竟。
赵丽华
“废话”?“草根”文化?
在采访中,同学们对梨花体诗歌的看法明显分化为两种观点。一些之前对此类诗歌不太了解的同学,看了记者提供的诗人赵丽华的代表作之一《我爱你的孤独如同你爱我的寂寞》后,第一反应是:“这也能叫诗吗?”对诗歌很感兴趣的英文学院的李同学对这样的“诗”觉得很失望,并表示这样一来现代中国文坛更难出大家了。对外汉语071班的廖同学说,这类诗歌完全颠覆了她对诗歌的原有印象,甚至觉得这类诗歌的流行是诗坛退步的表现。
但存在即有其理由,“理解并包容它的存在”是另外一种观点。平民化,白话化的诗作为一种新的写诗方式,而此类诗歌凭着其“草根”的本质因而更容易被理解。中文系06级的冯同学认为,文化应该是开明、和谐、具有包容性的,所以应该允许多种不同声音的存在;诗歌创作的多样化是必然的趋势,每个人都有创作的自由,对此可以一种包容的态度来看待。
诗者,何也?
调查访问中,问及“你喜欢的诗人有哪些”时,徐志摩、舒婷、郭沫若、席慕容等诗人的名字的出现率最高,这说明同学们对现当代诗歌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当谈到心目中的好诗时,受访者的回答有明显共通点:好诗是用心写出来的。06级汉语言文学系的郭同学特别钟情于哲理诗,他表示,一首好诗,不在于文字的华丽与否,不在于形式的新颖与否,而在于能否体现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在于能否感动读者的心。东语学院日语系07级的一位同学则说,诗者,歌也。一首好诗应该歌唱内心,歌唱生活,抒发对生活的感悟,凝聚思想的精华,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而没内涵的诗写得再华丽,也只是个花瓶,一敲就碎。
基于这个标准,对外汉语07级的卓同学觉得,读类似梨花体的诗歌,在新鲜感过后其内容的苍白和意境的缺乏实在让人难再提起兴趣。
网友写的梨花体的检查,
改编自《一个人来到田纳西》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
是谁,在影响诗歌?
受访者普遍认为,传统观念中的现代诗离大众越来越远并且陷入了边缘化的困境。于是当“梨花体”这种通俗化了的诗歌出现时,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并且一发不可收拾。那么,是什么把公众和传统意义上的诗歌渐拉渐远?
有人称,梨花体仅仅是诗歌的玩乐
中文学院的陈咏芹老师认为,这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人们生活在忙碌当中,精神常常处于紧张状态,因此需要大众文化、快餐文化来缓解生活上的压力。正是人们的这种需求使得诗歌日趋通俗。对于这种现象,陈老师也很无奈,“也许若干年后,诗歌的通俗化会成为主流。”这是一个预言,更是一种担忧。中文学院07对外汉语班的陈同学认为,任何文学形式总是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土壤,因此如今出现的恶搞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上的浮躁气息。 诗歌将何去何从?
“梨花体”出现后,人们也开始反思:诗歌应该是高高在上的还是可以雅俗共赏的?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对“梨花体”进行“批判”成为最能保护大众文化精华的回应方式。但这样真的能还原诗歌本来的面貌吗?在我们对“梨花体”口诛笔伐或者溢美赞扬之时,有没有想过自己书柜里放了几本诗集,自己读书多年又读懂了多少首诗呢?
诗歌与大众,几千年前本为一家,但今天,传颂了千年的《诗经》早已被遗忘在现代人生活的角落,现代诗歌又遭受了“梨花事件”的冲击,诗歌要凭借什么力量走下去呢?它的命运,掌握在每一个人手里,每一个读诗人的手里。
“梨花”虽落,争论还在继续;诗歌的现状虽有些不尽人意,但失望中仍须抱有希望——毕竟如果就这么沉寂下去,我们失去的将不仅仅是诗歌。
专题策划:江金玲
专题撰写:江金玲 陈晓婷 实习生 谭梦思 梁成伟 李宛馨 冯文雅
相关链接:
赵丽华的BLOG
著名女诗人遭恶搞 被网友称为“诗坛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