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04年,第一批广外学生踏入了新落成的广外大学城校区,自此以后,南北校区遥遥相望。当南校崭新的建筑在烈日下闪耀着现代化的光辉时,北校的老校道却在浓浓绿荫中散发着人文的气息;当南校区的同学在缤纷的校外活动中尽显青春风采时,北校的学子正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孜孜追求。南校的你,是否知道北校的诗情画意?北校的你,又是否听过南校的欢声笑语?穿梭在日渐熟悉的校园中,你是否曾对那遥远的校区感到好奇。
学习:在朗朗书声中徜徉,于各色活动中缤纷
新建的南校区以完善的教学设施著称,但北校区浓厚的学习氛围却让许多南校的学生钦羡不已。每天在校园内的早晚读现象更是北校区的一大特色。商英学院06级的林同学说:“自从搬回北校后,我学习更加勤奋了,每天晚上看到很多同学在二教自习就感到一种压力和动力。” 而南校的图书馆面积较大,布局清晰明了,但也存在自习空间不足的问题。经贸学院08级的何同学认为这令同学们失去了许多在图书馆自习的机会。相较之下,北校区的图书馆能提供更多的自习空间,并且拥有丰富的教师用书和其他年代较为久远的图书。
北校区独特的晚读风景(图/龙成柳)
在课外活动方面,南校区则有着明显的优势。由于人数众多,南校区的社团数量明显多于北校。例如粤语社和定向越野社等,仅在南校区设立。另外,南校区的各社团更易与大学城内的其他高校进行交流,类似大学城九校乒协联谊活动等的各类活动经常举行,这就更好地丰富了同学们的大学生活。而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北校区与其他高校的交流机会明显较少。
饮食:饭堂、食街,各有各精彩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南北校区的饮食条件也让许多学生津津乐道。南校区设有文采园、风采园和博雅园三个饭堂。值得一提的是,南校饭堂的取菜区有清晰的分类标志,菜类、鱼类、扒类和豆制品等分列于不同窗口并有明确的指示牌,这就避免了在北校饭堂常出现的拥挤情况。另外,文采园的卫生间还设有残疾人专用设施,体现了我校人性化的校园建设。由于大学城内高校普遍使用“一卡通”,南校的同学能到其他高校饭堂用餐。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就餐的选择,更促进了各校饭堂之间的良性竞争。而北校区虽设有四个饭堂,但规模较小。其中,位于图书馆附近的清雅园所提供的饭菜档次较高,设有食街和海鲜酒楼,但价格则比其他饭堂略高一些。
南校分类清楚的取菜区(图/李文舜)
记者发现,南北两校区附近都有“食街”。 北校北门外的“美食街”和南校附近被称为“第四饭堂” 的贝冈村和“山顶”,都是同学们品尝美食的好去处。英文学院08级冯同学是北门食街的“常客”,而且对蛋糕店的蛋挞情有独钟。“种类多,价钱便宜,离宿舍近,也很有聚餐的氛围。”他如此阐述北门食街吸引他的原因。但同样存在于两校区食街的卫生问题却仍旧突出,经贸学院08级的邓同学说:“虽然同学们都有去食街的习惯,但是卫生问题仍然令人担忧。”
环境:怀念夏日送爽,更惜优美校园
谈及住宿条件,南校区的空调是讨论的热点。英文学院05级的黄同学在谈到南北校住宿条件差异时笑称很怀念南校的空调,刚搬回北校时夏天的闷热令她十分不适应。她的舍友还曾经试过在半夜爬起来洗澡,很多搬回北校的同学都尝过这种“苦日子”。
北校优美的宿舍区(图/廉欢)
但是,北校区也以优美的校园环境“扳回一城”。北校区面积较小,宿舍离教学楼较近,古老的校道在参天大树的映衬下显得异常清幽,吸 引了众多“步行一族”。在人文气息浓厚的文化广场内,三三两两在“伟人”脚下或阅读或憩息的身影更给人一种远离尘嚣的错觉。相比较而言,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南校区面积广阔、校道宽敞,选择以自行车代步的人数较多。但是,由于南校区部分校道没有实行人车分流,在上下课高峰期会出现人车共行的拥挤情况,给同学们造成了不便。经贸学院的何同学还告诉记者,南校区的生活区和教学区有马路相隔,虽然学校建设了人行隧道,但是由于隧道曲折,出入口位置不合理,到教学区所花费的时间更多,所以有许多同学都选择直接穿越马路,这样不仅违反了交通规则,而且很危险。此外,南校区穿梭于大学城的公交线路班次少、搭乘人数较多,令同学们感到十分不便。
南校公路横截校园,同学直穿马路(图/李文舜)
购物:南校“留下来”,北校“走出去”
南北两校区消费呈“对内”和“对外”两大趋势。大学城内班车少、不定时、人多拥挤、车票贵等交通问题,直接或间接地阻碍了学生的出游。商英学院08级的何同学家住广州,平日喜欢到市区购物,但拥挤的车辆却让她望而却步。“看了都不敢上车了。”她如此形容。国际工商管理学院08级的何同学则认为大学城的商铺主要针对女性消费人群,这方便了女生,却苦了男生。“男生买衣服只能去市区。”他表示。但是,为了避免等车难的问题,何同学却要花上12块钱去乘坐地铁。因此,大部分的购物人群留在了大学城内,并逐渐形成了一种类似“一站式”生活的“对内”消费趋势。北亭广场、广大商业中心和贝岗村等成了南校学生们的消费热点。北亭广场和广大商业中心主要以销售服饰和化妆品为主。而贝岗村则是有名的夜市。此外,许多针对大学城学生的购物网站也纷纷抢占商机,淘宝网上的一些商铺甚至是由大学城内的学生开办的。
南北校区公交站牌(图/李文舜 廉欢)
虽然北校区位于广州市的郊区,而校内也并没有大型的购物商场,但是到校外购物却十分方便。因此,学生们偏爱“对外”消费。北校区附近的购物点很多,例如北门外的流动摊档、陈田村,黄石路的好又多、新市墟、家乐福等。由于公交线路发达,去往北京路、上下九等十分方便。
运动:内环成南校“新宠”,云山保传统地位
提及体育休闲活动,既体现大学城高校特色,又保持了与北校区一脉相承的传统是南校区的一大特点。“跑内环”是大学城学生的特色活动。大学城内有三条成环状的主要公路,分别为外环、中环和内环。内环位于最中间,外围是多所高校及生活区,而内部则是信息、体育共享区。由于去往内环十分方便,不少学生选择到内环骑自行车、散步或慢跑。在足有4.3公里大学城内环上,经常出现同学们运动的身影,其中不乏广外学子。商英学院06级的林同学表示:“以前在南校,有空的时候就会到学校附近散步,晚上还会绕着内环跑步,周末则会和朋友骑自行车游大学城,那真是一件惬意的事情。但是回北校之后这种闲情逸致就少多了,现在还是挺怀念那时候大家一起跑内环和骑自行车的日子。”
但是,作为我校的传统,爬白云山依旧是许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据了解,南校区的许多班级都自发组织爬白云山的活动。管理学院08级的任同学刚刚参加了此活动。“白云山上空气很好,人很多。”这是白云山给她的印象。坐落在白云山脚下,北校区通往白云山的“秘密通道”算得上是公开的秘密,有部分同学甚至曾经亲身体验过白云山的“秘道之旅”。但是,其中不少学生表示,这些秘道其实很危险,因为它们并不是正规的通道,而是由于“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所以十分崎岖。
深度思考:南北分隔成交流“屏障”?
南北校区分隔两地,形成了天然的地理“屏障”,这对学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交流有着怎样的阻碍?地理条件是否限制南北校交流的唯一原因?
据了解,许多同学认为南北校学生之间交流不足。由于南校的专业种类较北校丰富,各专业之间经常举行交流活动,而北校主要为语言类专业,种类比较单一,交流受到很大局限。而我校语言类和非语言类分布在不同校区,更使得部分南校的同学难以感受到广外作为外语类学校应有的特色。国际工商管理学院08级的何同学认为促进南北校的交流很有必要:“北校主要是语言类专业,我们可以借鉴他们学语言的学习方法,因为目前我们感觉英语学得有些吃力。”
针对南北校学生交流不足的问题,校团联和各学生社团都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在近期举行的南北校区学生团体平衡发展座谈会上,校团联提出了“我们是一家人”的口号和“南北一家”、“南北一心”的目标。而各跨校区的社团也在积极地举行南北校联谊活动。其中,篮球协会就经常组织旨在促进南北校交流的友谊赛,篮协副会长林同学表示:“我觉得举行友谊赛是一种很好的交流方式,这样可以增进同一协会两个校区的干部和会员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举行这样的友谊赛,加强两边的合作,既有利于活动的开展,也让同学们有一个更好的平台去提升自己的能力。”而武术协会在去年校运开幕式中摆出“合一”的阵型有着“南北合一”的寓意:南北校虽相隔遥远,但大家的感情却不会疏远。
南北合一(图/郑威)
另外,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受到了这道“屏障”的影响。不少南校的同学认为,南校是一所“看不见老师的学校”。大学城突出的交通问题是许多老师“恋栈”北校的主要原因。英文学院的张宪老师,曾经有过穿梭于南北校区教学的工作经验。他告诉记者,每天往返于南北校区都需要将近一个小时的车程,虽然学校有专车负责接送,但专车于早上7:20分便发车,这对于大多数住在北校区的老师的生活作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北校拥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数十年积淀的校园文化氛围,大部分老师都选择在北校居住,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南校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
关于引起交流问题的原因,中文学院的何少轩老师却提出了他独特的见解。他表示,在这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地理上的阻隔已经不能造成太严重的影响,阻隔交流的真正原因在于学生自身交流能力的薄弱,学生要取得真正的交流,自身主动地融入团体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