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你热爱中华武术吗?对于你,这种国粹意味着什么?是文学作品中的刀光剑影,是重大活动中的必备节目,抑或是提升个人魅力的特长?有一群热爱中华武术的广外人,他们不仅为了增强体魄,而且为了享受练武过程,收获做人的智慧。二十三年来,这群热爱武术的广外人不仅在校园内传播武术,而且把对中华文化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他人的关爱传承,让广外人的武术文化岁月流金,生生不息。
学武炼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原广州外贸学院86级的陈钢说,高中时他因李连杰的《少林寺》一片而迷上武术,于1986年加入广袤园(当时叫武术社)。武协中,像陈钢这样有着“武侠”情结的人不在少数。可是,要成为武侠并不简单。04级校友彭新海说:“进入武术协会后,发现真正的练武与想象是有很大的出入的。没有武功秘诀,只有一步步来,要付出很多。”
要成大器,必须吃得苦中苦。练武炼人,炼的是人的意志和毅力。广袤园武协的创始人、原广州外贸学院84级的熊韶辉是云南无量山武当派传人,他将子午拳、无缘手和紫霄剑、形意拳、太极、八卦等武术套路传给武协,使武协在1985年到1988年数次在官方与民间组织的比赛中成绩斐然。而武协辉煌的背后,他为习武下的苦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学武学的是手、眼、身、法、步,我学武的时候,基本功是扎马步半个小时以上,用力打拳一千下、用力踢腿五百下,长时间盯着蜡烛练眼神。我教弟子功夫之前,也要求他们必须先完成这些指标。”这似乎印证了一句话“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坚强的意志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是精通一门学问必备的心理素质。
85级李世高带队苦练基本功
广袤园武协的终身荣誉指导老师董小平说,武术可以培养个人敢担当、肯吃苦的精神。她对熊韶辉和陈钢上武当山求证寻根的往事娓娓道来。1988年的冬天,熊韶辉和陈钢不远万里地跑到湖北武当山,一是考证自己所学是否武当派的正宗武功,二是拜访武当龙门派第三十九代掌门人郭高一。1992年,熊韶辉再上武当山,与信柏道人在一个山洞里闭关修炼,得以理解道家的道法。即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互包容。
熊韶辉当年倒挂金钩
习武,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坚持。陈钢练八卦掌时,需要在操场走圈(八步一圈),他练了整整一年。第二年春天,操场各处皆青葱一片,只有走圈的地方寸草不生,形成一个土环。彭新海每个晚上坚持在宿舍的天台苦练,终于在去年举办的广东省大学生武术套路比赛中获第一名。
陈钢觉得,习武本身是一个自我挑战极限的过程,不仅加强了身体的强健度,而且提高了自身对自然的领悟。商英学院04级的刘锐形容练武是“痛并快乐着”,他说:“我们有一份热爱、执着和信念。在我们看来,并不能用‘熬’来形容我们练武时的辛苦。偶尔的抱怨只是一时的宣泄,仅此而已。 我相信很多人都是这样想的。”
武中悟道:各路“英雄”尽说武术风流
“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熊韶辉如此概括自己学武的最大收获。他非常推崇中国文化中的侠义精神,他说,传统文化中的侠客是为了公义、公理,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在必要时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体现了一种正气、一种脊梁骨的精神,而做现代的侠义之士是他一贯的追求。
99级的罗海鹰毫不掩饰地说,开始学武是为了打架。但是,现在他是借武术参悟人生。他从武术中悟到人要能守能攻,遇到矛盾时要学会平衡。他举了一个例子,当人一拳打出去的时候,另外一个拳头自然地往后缩用以平衡身体,一进一退犹如做人。人生在这种阴阳矛盾的平衡中进行,凡事都不要走极端,让自己始终游刃有余。
学武术的人强调个人的修养,学武的人流传着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不会打人学打人,学会打架不打架。”意思是说,只有没有修为的流氓才会动辄刀枪,一般武艺高强的人知道自己一旦出手对手非死即伤,所以除非万不得已,否则绝不出手伤人。“冷言恶语非君子,忍气吞声要让人”,原广州外贸学院85级的王孟文觉得,武德最简单的体现就是礼貌待人,谦卑做人。
练武需要一颗平常心,而这种平和的心态对为人处事也有裨益,彭新海从中学会做事沉稳踏实,一步一个脚印,遇事冷静而果断。“不要过多的评论别人,专注于自己,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
彭新海练武(个人供图)
原广州外贸学院90级的袁驰则认为,练武人的精神要像武术动作一样的挺拔,要有一种屹立不倒的不服输、不怕挫折的武者气派。袁驰说,武术讲求以德服人,重视友谊,讲求朋友之间的义气。
武学如林:博大精深 各取所用
在熊韶辉看来,武术是一个狭义的说法,广义的武术应该是武学,“术”只是武学的载体。他把武学概括为一门能代表中国国学的学问。武学就像一片茂密的森林,包含有心学、道家、儒家、佛学、地理学、医学、道德、风俗和礼仪等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比如地理学,有一武术术语为“拳打卧牛之地”,南派武术由于地域所限,所能用于习武的空间少,设计招式的时候会考虑如何发挥空间的最大利用效率,像永春拳就是因地制宜而创设的拳种之一,不像北派武术大开大合。武术中的文学指的是表现武术拳种、心法、招式的诗、词、歌、赋、道理。这些文学在武侠作品中不胜枚举。
武当无缘手
武学的最高境界是心学。武学常说的心性双修,是指让人的内外修炼融为一体,以达至精神的不屈不挠,气定神闲。熊韶辉举例说,某人,他的精神如果是不可战胜的,他就能在比自己高大健壮的人面前无畏无惧,即使身体被打垮,依然能有傲气重新站起来。武协有十二字的训词曰:“击不垮、打不倒、胜不骄、败不馁”,便是心学精神的浓缩。
习武之余,武协的弟子对武学文化也有一定的研究和个人的见解。罗海鹰个人认为,文武其实相通。他说,圣人孔子有六艺,其中的“射”(骑射之术)也是武艺的一种。学武的人很推崇像岳飞这样文韬武略皆精通的儒将,因为他既习得一身好武艺,又能够写得出《满江红》这样的作品。
而刘锐提到,学习武术可以指导做人,反过来,个人素质对学习武术很重要。通过武术的学习,人们可以学习到很多方面的知识。刘锐说:“以前是单纯喜欢武术,现在觉得这是一门高尚的艺术,它不仅能够修身养性,也能秉承民族的传统文化。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相互指导的。”习武之余,他会阅读国学名著,如《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等,因为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很多真纯的东西与武学所要求的返璞归真的精神状态是相通的。
广袤园:广外人功夫的摇篮 二十三载薪火传“情”
广袤园的前身叫武术学社,是熊韶辉与董小平师生等人于1985年3月在大朗山下的原广州外贸学院创立的,至今已经走过二十三个年头,是广外历史上最为悠久的学生社团之一。武协创立的初衷是为了在校园中传承武学之道,弘扬武术精神,让热爱武术的人能聚在一起学习武术文化。武协成立之初只有十几个人,经历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道路,现拥有会员四千多人,在校内外有着相当的名气。
2008年广外毕业生结业典礼的表演
武术队不仅在校内大型演出中频繁亮相,在校外比赛中也硕果累累。武术文化成为广外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引起了外国人的浓厚兴趣。罗海英回忆说:“我读书的时候,广外的武协就有一支‘八国联军’,我记得英文学院也有一位外国教师参加了武协。”
外国友人学武术
现北校区武协副主席李泽熙认为,正如武协的口号“以感情为纽带”一样,武协能够发展到现在,主要靠的是薪火相传的情谊。像熊韶辉、陈钢、袁驰等人毕业很多年了,至今还与武协保持着联系。武协不定期地邀请他们回校做讲座,交流武术和工作心得。
与很多技能不同,中国武术的传播最主要靠的是言传身教,在教导他人的过程中,教学双方都融进了自己的感情,大家借武术增进彼此的情谊,这也是练武之人重情重义的原因之一。罗海鹰回想起91级的师姐黄湄,目光中充满崇敬。罗海鹰说,黄湄不仅经常回来指导师弟师妹,而且特别热心,在他们有困难的时候是竭尽力量去帮忙。有件事情让他特别敬佩她。据他说,黄湄毕业那年身体单薄,妈妈给了她1000块钱买营养品补身子。但是当时,她听说有位队友家庭经济出现困难,她二话不说就把1000块送给这位队友了。“她待师弟师妹就像自己的兄弟姐妹似的,我也受过她的帮助,做人要饮水思源,所以我想把她的精神传承下来,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回馈给武协,帮助喜爱武术的师弟师妹们。”
相关思考:流行文化中的武术成邪恶势力帮凶?
憨态可掬身手不凡的《功夫熊猫》、放荡不羁身手敏捷的《灌篮高手》、耳熟能详的歌曲《双截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武术元素出现在流行文化中,成为年轻人所喜爱的热点。但是,人们能否在流行文化中正确领悟到中华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呢?
周星驰《功夫》名噪一时
中文学院的小陈说,现在大多数电影都只属于“快餐文化”,很难从中汲取更多的文化营养,特别是一些现代武打片,很多动作已经西化,更接近国外的搏击和拳击。他认为现代电影、电视剧的武术大多只是作为剧情发展的一种工具使用,真正阐释传统武术精神的片子太少。 西语学院的小旭表示,通常他只会看武术动作,对其背后更深一层的文化意义没有去想。“这些动作比中国传统的功夫一招一式,一板一眼的打斗好看多了!”不过,小旭也觉得些电影中武术的动作虽然很精彩,但看过后,人们可能记住的只是大概剧情。
对于社会上流行的武术文化,中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刘海玲提到,现代的功夫片经过特技效果、出色的剪辑、替身、动作设计等方面的包装,虽然更具观赏性和视觉效果,“像章子怡、杨紫琼,实质上她们是没有武术功底的,但却一样可以表演出让人惊叹的武术。但是这与真正的传统功夫却相去甚远,反而间接导致了传统功夫文化的衰落。”
刘海玲分析,从深远的角度看,这些融入“武术元素”的流行文化背后体现了在现实压迫、对立、矛盾的生存压力和环境下,武术代表了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对自身身体极限的不断挑战和进步。以流行文化中电影的主人公为例,他们通常身怀绝技,故事中武术大多与正义联系在一起,主题往往为对抗黑恶势力,不向强权屈服,从而体现出一种英雄、理想主义的情结。她还提到,流行文化中渲染的武术元素并非全部都能正确引导人们去理解武术的精神,像一些日本的卡通动漫中,武术往往成为邪恶势力的帮凶、或渲染气氛的道具,这与传统武术的锄强扶弱、打抱不平的侠义精神和理想化的追求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武术元素在流行文化中的运用,要在正义的立场上予以正确的引导。
专题策划:姚小珊
专题撰写:姚小珊 郑文岚 实习生 贺华予 卢静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