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周五特稿 > 正文

【周五特稿】网络热词那些事儿

文字:北校校园部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0-12-14 点击数: 分享至:

    编者按  今年11月10日,当网络热词“给力”上了《人民日报》头版标题的时候,广大网民表示很“震惊”!从此,“给力”一词“一飞冲天”,连《纽约时报》也在11月18日发表文章介绍“给力”。在现今日新月异的信息发展时代,网络热词之风不仅席卷网络,还悄然吹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不管你是“打酱油”的,还是“围观”的,点击本文,你就很“给力”!到底网络热词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网络热词?本周就请跟随小编走进我们的校园生活,说说网络热词那些事儿吧!


网络图片

热词盘点:一“网”打尽

    “哎,你看了昨晚的开幕式没,哇!实在是太给力了!”

    “就快考试了,“杯具”了,我还没复习呢,纠结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处处能看到网络热词的影子。2010年的网络热词,传播迅速之快,使用范围之广,可谓是前所未有的。

  No.1“浮云啊浮云,神马都是浮云”

    这句话在国庆期间由于红遍网络的“小月月”事件成为无数网友的口头禅,“神马”和“浮云”的神奇之处,就是当这两个词结合在一起时可组成万能句式,如“加班就加班,神马都不要说,说了也是浮云。”表示什么都不值得一提的意思。

  No.2 给力

    为多数人所熟悉的“给力”一词则与2010年世界杯密切相关,由于它与球场的氛围相合,于是成为网络新宠,受到广大球迷朋友的青睐。至于“给力”的来源,据说是源自中文配音版本的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画面一开始,师徒历经磨难到达天竺后,却发现所谓的天竺只有面小旗子,上书“天竺”二字。悟空不无抱怨地说:“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师。”在这里,所谓“不给力”就是形容和自己预想的目标相差甚远。而“给力”自然就是有作用、给劲、带劲的意思了。后来,由“给力”衍生出来的英文词汇 “gelivable”也开始在网络上走红。

  No.3 非常艰难的决定

    想必不少人对11月初的3Q(360和QQ)大战记忆犹新,11月3日晚腾讯发表的《致广大QQ用户的一封信》,信中最经典的台词“我们作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一下子就成了网民开始模仿的“QQ体”,并在几小时内风靡网络,杰作如“阿迪达斯刚刚作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一旦检测到用户身上有耐克,衣服鞋将自动变成透视装”等,为这件事情增添了不少笑料。

    对于这些网络热词的出现,网民们各有各的看法。大部分人认为网络热词反映了网民的生活状态,是网民闲暇时的调侃材料,也是我们了解网络文化的一个窗口。也有人认为,网络热词的出现是网络信息传播越来越广的结果,是部分网民强大的思维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的体现。


关于网络热词意义的调查结果

网络热词大“解放”,你用了吗?

    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将近一半平均每天上网超过三小时的人群中,高达89.1%的比例人群接触过网络热词。其中,67.8%的人会偶尔使用网络热词,经常使用和完全不用的则分别占16.7%和15.6%。而且,大部分人使用网络热词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某些网络热词能在特定环境下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弥补汉语的不足;二,使用网络热词完全是出于自身对网络热词的喜爱,觉得它们好玩。只有少部分人是出于跟随潮流的原因使用热词。还有一些人由于习惯问题拒绝使用网络热词。


常用网络热词

    其实不论大家对这些网络热词抱着赞成还是反对的态度,这些网络热词已经不可避免地闯入了我们的生活。

    英文学院的小林是“网虫”之一,她提到,自己喜欢流连于微博、论坛、博客等,大家在那里交流心情,张扬个性,“雷人”“浮云”这样的字眼便随处可见,加上自己长时间浸泡在网络世界中,便更容易与网络热词保持“亲密接触”了。

    大二中文学院的小李经常上网,也是”网络热词”的粉丝,她说道,“使用一两个网络热词能够把更加确切地表达出来自己当前的境遇和心情,在同龄人中一下子引起共鸣,而且不用大费周章地赘述。所以在网上聊天,灌水时往往会使用这些网络用语,自然而然地,在日常生活中也用上了。”商英学院的郭同学也表示赞同,他认为生动有趣的流行热词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还可以调节枯燥的聊天环境气氛。“在论坛上,在群聊时,时不时说几句‘给力’,‘神马都是浮云’,气氛一下子就变得活跃起来了。”


QQ空间“说说”截图

    但也有些人表示不喜欢用这些网络热词,中文学院大二的程同学对网络热词就有些反感:“我对很多很新的网络用语都采取抵制态度,平时也不喜欢用。如果听到有人经常用网络用语来说话的话,我会很不适应。有些词语我连意思都还没来得及弄明白,我干嘛要用它?!”英文学院大二的陈同学同样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我们应该看到网络语言的过度泛滥会影响下一代对基本汉语言技能的掌握,譬如在一些中小学生的作文里头经常出现用网络语言写作的现象,学生觉得这样‘很潮很酷’,殊不知,如果任凭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汉语言在以后可能会面临危机。”我们在使用网络用语的同时,也要考虑它对现代汉的负面影响。

    来自西语学院的小倩则比较客观了。她表示,具有文化与时事背景的网络用语是好东西,应该加以利用并注意方式;而对于娱乐性较重的口头禅,她则保持中立,认为那是年轻人间交流的特殊语言。

    网络用语是娱乐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在使用网络热词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注意场合,也要考虑语言接受对象,假如我们在严肃的场合讲网络热词,或者对一个不熟悉网络热词的人使用网络热词,就有可能制造尴尬的场面或引起交流障碍。

用之?弃之?——热词解读

    网络热词从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开始就饱受争议,但它已经渗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且悄悄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

    面对这种传统汉语的语言变体新生代,中文学院专事语言研究的魏慧斌教授表现出极大的宽容性:“我们没有必要把网络词语视为洪水猛兽,担心它们冲击汉语正常的词汇和语法。恰当地使用网络词语,能很好地体现时代色彩,表达细腻的思想情感。”然而,他也有他的顾虑:“部分晦涩的网络词语,特别是字母词、象形符号和谐音符号,因为没有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和理解,也不符合汉语本身的构词习惯,应当限制在官方媒体和语文考试中的使用。如3Q(英文Thank you的谐音),I 服了 U (中英文夹杂的谐音)等。”

    中文学院的李安老师也肯定了这种网络衍生物的积极意义,她指出:“网络生活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些新词的出现,是日常沟通的一种丰富,大家听到这些词,往往会会心地一笑,对它的内涵心领神会。这些新词,在今天是up-date的,到明天,可能会out了,但也可能会继续存在并融入日常词汇中。每一个词都是一个生命体,都是鲜活的,它的生命期有长有短,都是某一个时期某种观念现象的缩影。”在我们接触到的网络词语中,有些只是一时大热,有的则能被字典收录,有一些由于艰涩难懂只能被少数网友垄断。但这些现象的出现都不是毫无根据的,这是一定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下的产物。

    而校园,这片自由的土地,是新语言最容易被接纳的地方,网络热词更以其灵活性和延展性得到许多学生的追捧。李安老师显然也洞察到了这片土地的特殊活力:“校园文化往往是创造网络热词最大的源泉,也应当是对它们的反应最灵敏、传播最迅速最广泛的区域。”因此,在校园生活中,我们接触网络热词的频率会更高些,在网上使用网络热词的也以大学生居多。

    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全面普及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正如马克思所说,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一切事物。对于网络热词,我们也应该抱以宽容的态度,正如调查结果显示,77.2%的人还是赞成将部分网络热词收录入现代汉语词典的。虽然大部分同学对于网络热词的迅速发展传播是否会对传统民族语言造成冲击持保守态度,但有一点是明确的,现在网络热词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至少是积极的,它们丰富了大家的日常生活。至于网络热词今后的发展趋势,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策划 记者 郑丹青

采写 记者 郑丹青 戴春晨 陈晓洁 金朱玺 朱艾敏 林如莲 邓晓丹

     实习生 孙伊美 陈盈莹 梁丽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