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特别策划 > 正文

【特别策划】聚焦疫情下国际治理人才“云培养”

文字:杨欣 梁嘉颖 图片:国际治理创新研究院 编辑:杨欣 发布时间:2020-07-16 点击数: 分享至:

“中国国际治理高端讲坛倒计时1天。”点开公众号页面,赫然显现在6月22日最新的推送提醒,这是一封来自我校国际治理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的邀请函。识别函上的二维码即可抵达“会场”——哔哩哔哩直播平台及中国知网,领域专家虽身处世界各地,彼时却相约“云端”,就国际治理及贸易等话题进行问答互动与深入探讨。截至6月下旬,研究院已经面向全国乃至世界发放了数十份这样的“邀请函”,盛情邀请我国的政府官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教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学生共赴一场线上研讨的学术盛宴。

自疫情以来,除了深入开展“云学研”之外,研究院创新设计“云引导”“云思政”等国际治理人才的“云培养”,旨在打造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综合型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一批志存高远、信念坚定、心系家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新时代青年。

研究院2020届毕业生合影


云学研:延展培养的时间与空间

虽然暂时囿于一室,研究院师生们的科研脚步却并未因此滞停,召开远程会议和阅读文献资料是师生得以顺利推进研究项目的主要方式。线上调研面临一些不便,实地调研尤其是跨境项目无法开展,但同时也有机遇。从空间上看,往返多地路途的奔波得以避免,而且他们的课题研究区域已从南沙片区延伸到东南亚,拉美地区也有涉足;从时间上看,开会的安排更加机动,同时项目组加快了对书本和现有文献的调研。

以拉美相关课题为例,项目成员借此时间阅读了大量关于巴拉圭的小说和历史著作,有效推进学院对中巴合作的理解和研究。该课题参与者之一袁淑睿介绍道,团队根据原有的合作资源,在国内外的范围内进行问卷调查和国际会议。“给专家发邮件,由于疫情的原因,他们对线上会议形成一种思维上的接受。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便利,我们从而也得以参与更多的国际会议。”线上调研有效聚焦经济合作析战略定位,分析建设目标、差距和突破口,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政策。

除了为科研提供新模式,线上模式这朵“云”也飘到了日常课程学习中,从校内的天空飘往校外,乃至飘向全世界。延迟返校的安排确定后,研究院提前开展专业基础课教学,开启云课堂模式,精心打造的系列金牌课程之一《国际组织与国际治理》正式开课,并在bilibili网络直播平台和知网直播平台同步进行公益对外直播。

该课程系统讲解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的机制、职能、法理和规则等,一方面深化学生对国际组织与国际治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另一方面进一步增进我国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和交流。学员胡聪认为,疫情期间线上授课,课程的受众不限于学院里的人才,也吸引了更多对国际治理感兴趣的同学。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传输了研究院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世界有兴趣的同学进行招生,能够为困在家里,想要成为国际治理人才却没有办法接收到新知识的同学提供了更多机会。

国际贸易中心代理总干事出席“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月”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并致辞

特别是研究院和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简称ITC)联合成功举办“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月”系列活动,就如何帮助企业复工复产等话题通过线上课程与讲座给予各中小企业思路指引和资源提供。这场为期一个月的学术盛宴形式特殊,受众规模大。自活动筹划阶段开启,研究院学员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成推广、联络、翻译组等小组,每个工作小组各司其职又相互关联,在推动系列活动顺利进行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全程为系列讲座保驾护航。

以翻译组为例,为了让不同专业背景的观众尽可能理解和吸收到讲座的内容,翻译组会将主办方提供的资料进行翻译,发送给观众提前预习,会后也会提供复习资料和讲座录屏回顾。“全英资料的翻译工作量很大。”上官芸同学坦言。但通过组内不同学院的同学各施所长,一座座大山成功“攻克”,同时学员们的知识应用和信息收集能力在实际工作得以展现。“整个活动过程的资料都可以体现工作人员翻译功底深厚”中国政法大学的任同学这样评价。

“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月”系列活动得到多家权威媒体关注


云引导:凝聚舆论的共识与力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能做些什么’‘我应该做些什么’一直环绕着我,最后得出结论:保持理智,且做个负责的使者。如果说恐慌是灾难的催化剂,那么理智则是抑制剂。”当下疫情蔓延之时,学员冷奥旗在美留学,面对国内外的复杂舆情,她如是思考道。疫情发生以来,相关舆论的数量和密度均呈爆炸式增长态势,针对国内外疫情的发展以及中国的“国际援助”,各类媒体在国际舆论场进行多轮碰撞和交锋,在信息的汪洋中连续激起惊涛骇浪。民众面临信息不对称等困境,极易在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舆情中迷失,亟待正确价值观引领,奠定理性根基。

对于高校而言,其掌握行业专业话语权,有责任承担起党和国家政策宣传,宣传疫情防控基本知识,凝聚师生共识等使命责任,科学有效地引导舆论导向,成为政府及群众间的桥梁,推动社会协同防疫抗疫,进而为疫情防控工作的最终胜利和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贡献力量。疫情期间,研究院积极行动,争取国内外社会对抗击疫情的支持。美国马里兰大学、欧洲大学研究院及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等国际组织机构皆向我校发来慰问信,表达对我国抗疫成果的肯定,同时表示愿意为中国及学校提供支持。

马里兰大学向我校发来慰问信

研究院现有2017级学员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学习。疫情发生之后,研究院及时召开联席会议,向国内外学员通报国内疫情的现状和抗击成果,并叮嘱大家做好自身疫情防控。研究院院长赵龙跃表示,研究院希望国外学员利用他们处在海外高校的优势,向国外准确且客观地介绍中国在疫情防控中的努力及成效,起到桥梁作用,提高世界尤其是美国人民对当前疫情防控措施的理解和支持,增进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和了解,恢复世界对中国经济、社会安全健康发展的信心。另一方面,通过采访美国马里兰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其他留学生,积极发起倡议,争取他们对疫情防控的理解和支持,将误解转化为理解,将反对转化为支持,为抗击疫情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为一名有知识积累、有信息渠道的青年人,收到亲友们不明来源的微信转发,冷奥旗会仔细对照权威报道和数据,认真指出其中与事实不符的部分。赵龙跃认为,文化差异造成了用本国人民习惯的方式同外国人沟通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因此他号召留学生们要积极参与学生会的活动,用跨国界的方式沟通,以实际行动影响他人。在西班牙留学的吴思濛表示,国外疫情爆发之后,从最开始的“不需要戴口罩”到必须戴口罩,外国人对我国防疫措施的态度从质疑转变为到赞扬,“他们认为我们的做法有效、有用。”学员宋紫婷的专业是英语翻译。她把一个个疫情期间真实的视频译成英文版,为改变多一个人的想法和争取多一份理解而努力。“一份力量也许微不足道,但60亿人的力量之强大却是无法估量的。我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就是如此。”


云思政:熏染学子的大局与格局

“思考国家大事与个体发展的联系、思考研究院发展与个体成长的联系。”研究院在“云端”向学子们抛出思考话题,疫情期间,各学子纷纷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国家其实就像一棵大树,每一个岗位都是大树上的枝干,一心为国,干好自己的事情,就相当于用心滋养好这一棵枝干,当每一棵枝干都枝繁叶茂的时候,这棵大树才具有顽强且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才能万古长青。“华定进入研究院已经一年有余,疫情期间的学习和研究状态都让他感触良多。华定认为,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国家,把收集到的知识和经验分享出去,我们接受的专业学习和人格培养都代表中国,代表中国未来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而学员吴媛枫在疫情期间成为了一名防疫志愿者,服务于社区和周边。这个工作的开始源于研究院的一次线上会议,赵龙跃引导同学们思考“你能奉献什么”,“躲在家中,好像不出门就是对祖国最大的贡献,实则并非如此。”吴媛枫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投身于分发口罩、疏散人群、喷洒消毒水。她坦言,几天时间里深深感受到“人民战争”中每一位无私奉献者的力量,感受到众多束微光所能汇聚的亮度。班上的其他同学们也纷纷发挥所长,有所作为,为班级、为当地、为国家献出一份力量,让她更深刻理解研究院学子的责任。她认为,学会奉献和拥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就是研究院赋予自己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学员吴媛枫参加防疫志愿活动

学子们交出的答卷印证了研究院线上思政教育的成果。疫情期间,研究院组织全体学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最新疫情形势与抗疫政策,并对研究院对下阶段工作进行详细部署。同时,研究院要求学生从精神与行动两个层面加强思考,并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力量。从精神上,研究院要求学员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具备为国奉献的意识;从行动上,疫情期间做好自身防护的基础上,关注权威媒体发布的疫情信息,积极向身边的人宣传科普知识,帮助他人克服恐慌情绪,为社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

学子熊潇在文章末尾这样期望,“唯愿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在研究院时能为动力中的一股,在社会能为开疆拓土的先锋,做有品行、有实力、有声誉、有担当的国创人。从研究院走向世界,拥抱祖国,我们不是坐享其成者,我们是继往开来的传承者。征途漫漫,不忘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祖国需要这样的人才,他们“要具有世界情怀,坚持融通中外、兼济天下,在变革的世界中把握人类发展趋势,在激荡的时代洪流中抓住机遇,以积极的姿态面对各种挑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这与研究院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度重合。通过疫情期间的会议、研讨、征文等活动,学员再一次深刻领悟到研究院培养的是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复合型、综合型国际治理高端人才。面对疫情的突发危机,国际治理创新研究院坚持改革创新,引入国际组织资源,进一步强化国际合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教学研究,为完善国际治理人才培养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