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特别策划 > 正文

【特别策划】校园戏剧 文化盛宴

文字:校报编辑部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2-06-08 点击数: 分享至:


    每年各个学院都会有自己的戏剧节,尽管非专业,但是作品一点也不逊色,吸引了大批学子,成为校园文化盛宴。编剧们伏案编织最美好的故事,展现最灵动的文字,大改小改不下十次;导演们统筹全局,带领着整个团队白天黑夜地排练,希望能把最完美的戏剧呈现给观众;聚光灯下,站在台上演员们很风光,但是台下的他们可能会为了一句台词、一个动作而不断琢磨;幕后工作人员们虽然没有在舞台上的光鲜亮丽,然后,是他们的努力与奉献为演员们搭建起最完满的舞台。总而言之,每出戏剧背后都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戏剧,走近戏剧里的每一个人,一同了解,戏里戏外的点滴。

                 那些风靡校园的戏剧
    恢弘的布景,华丽的服饰,逼真的道具,白云山下,东语、西语、中文和英文学院戏剧盛宴陆续上演,带来感官和心灵的饕餮盛宴。精彩的对白、曲折的剧情、动人的画面以及对中西文化的完美演绎给观众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一年一度的“戏剧季”到来,精妙绝伦的戏剧又一次在云山会堂轮番上演,同学们再次感受到了戏剧的魅力。无论是恢弘的布景、逼真的道具、精美的服饰,还是经典的对白、曲折的剧情和动人的画面,都深深震撼着台下的观众。多语种的演绎,中西文化的完美融合,更是广外戏剧大赛的一大亮点。异国风情和戏剧魅力的双剑合璧,总是能给观众们带来感官和心灵的双重享受。
    今年东语学院“山九杯”戏剧大赛,首次齐聚日印越泰阿韩六个语种,演绎亚洲不同地区的文化风情,争奇斗艳。时隔三年再战戏剧大赛的朝鲜语系,凭借其精心酝酿的《自鸣鼓》一举获得多项大奖;日语系的三部话剧,既有由经典小说和传奇电影改编的《罗生门》,也有反映爱情悲剧的《樱之殇》和《轮舞》,和服、剑术和日本礼仪等也在剧终展现得淋漓尽致;越南语剧里的爱国情怀,印尼语剧里月娘的自强不息,泰语剧的阴谋和复仇,都通过独具特色的方式感染着观众。最后压轴出场的阿拉伯语剧《情陷巴格达》,充满浓郁的中东气息,带着西亚风情上演了一出江山与美人的纠葛。
    紧接着的欧罗巴戏剧大赛同样异彩纷呈,欧陆各国的个性在西语戏剧里完美呈现。德语摇滚音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通过宏大的场景,魔幻的情节和特色的歌舞夺走了本次戏剧大赛的桂冠,也让观众陷入深深的思考。不管是展现爱情与正义之伟大的西班牙语剧《羊泉镇》、演绎遗产争夺中的亲情回归的葡萄牙语剧《遗产》、充斥着悲剧色彩的俄语剧《残酷罗曼史》、还是走荒诞路线的法语剧《误会》和意大利语剧《六个寻找作家的剧中人》,都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和舞台演绎,带给了观众同样的视听享受,勾勒出异国文化的冰山一角,带我们畅游别样精彩的戏剧世界。
    而在南校区,各学院也开展了自己的英文戏剧大赛,虽然不是语言专业,但他们对戏剧的热爱同样点亮了各自的戏剧之夜。于是南校报告厅、学生活动中心里,多少狂欢因戏剧而起。今年思科学院的Drama Holic 英语戏剧大赛中,网工班的《血手印》讲述了诡异的血手印的故事,营造毛骨悚然的气氛,使观众仿佛置身孤岛而获得一等奖。
    英文学院今年的戏剧大赛也投入到最后的准备阶段,中文学院戏剧《红玫瑰与白玫瑰》也将于6月7号在云山的舞台上绽放精彩。          


                       中文剧《屈原》剧照
         编剧——我们一起编的爱恨情仇
    一个好的剧本是一台精彩戏剧不可或缺的灵魂。编剧们用心在文字里编织故事,赋予他们的故事与众不同的灵魂与气质。他们有的将一个个源于生活、流淌于历史长河中的故事,化为灵动的文字搬上舞台和荧幕;有的敢于改编经典,让经典在当代绽放更有时代气息的光芒。在他们的笔下,一段段爱恨情仇娓娓道来。

                     葡语剧《复仇》剧照
泰剧:仇恨
    作为已经多年没有出现在舞台上的泰剧,虽然《复仇》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但相信大家肯定还没有忘记这一支动人的悲歌。
    《复仇》的编剧张可人同学的灵感来自于《基督山伯爵》。写剧本的时候刚好是今年寒假,当时发生的两件事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仇恨”:一件事是韩寒和方舟子的骂战,另一件事是大陆和香港的骂战。人们互相憎恶,彼此仇视,这让他感到震惊和痛心。为了探讨仇恨,通过将仇恨和泰国古代王室完美结合,他创作了《复仇》一剧。他说,《复仇》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原创性,没有改编,没有借鉴。“从最初的剧本创作到后来的逐步修改,都是完全原创的,这是一部真正的属于我们自己的作品。”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美毁灭给人看。为了将仇恨体现得淋漓尽致,有别于其他剧或完美圆满,或幡然醒悟的结局,张可人选择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来阐述复仇。张可人认为,仇恨并不能抵消仇恨,要消解仇恨,要么彻底宽恕,要么用死亡洗脱罪孽。

葡剧:亲情
    西语学院的欧罗巴戏剧大赛刚刚落下帷幕不久,葡萄牙语剧《遗产》让人印象深刻。从名字就能知道,这是关于一家人的故事。葡剧的编剧并不是一个人,而是由几个人组成的一个编剧组。从最初的故事框架到每一幕的编写,都是编剧组经过集体探讨的成果。“众人拾柴火焰高”,这种编剧方式,使这部剧更加完善和细腻。
    编剧组通过对电影《分离》加以改编,将一部剧缩短为一个二十多分钟的故事。编剧组组长周颖芝同学告诉记者,区别于惯常的情感纠缠,葡剧另辟蹊径,选择了戏剧大赛中很少见的亲情题材。“当下,人们只重个人利益,亲情观念单薄。我们想通过这部剧,唤起大家的亲情意识,引发观众的思考。剧中三位姐妹最后都领悟到,亲情比遗产更重要。这也是我们对社会大众的美好期望和祝愿。《遗产》寄托了同学们对于亲情缺失的担忧和呼吁。”

中文剧:爱情
    虽然中文学院的剧目尚未上演,但作为中文学院的精品活动,更长时间的准备和更强大的团队让全校师生翘首以待。
    历年来,中文学院的戏剧都没有让大家失望。今年,中文学院选择了将张爱玲的作品《红玫瑰与白玫瑰》搬上舞台。编剧冯玉玲介绍说,《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张爱玲1944年的作品,但这次改编将故事的背景设定为现代,剧中角色的思想观念也有了不一样的时代色彩。“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更能够体现当代青年男女的爱情观、婚姻观和思想价值观,也更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进一步的思考。同时,观剧的当代大学生群体也会深思自己的婚恋观,有所裨益。”
    这部《红玫瑰与白玫瑰》最大的特色在于其中两个角色的“两人饰一角”。编剧通过巧妙的构思,让两个演员扮演同一个角色,同时阐述两个不同时间段同一个角色身上发生的故事。过去与现在时空交错,平行上演,非常吸引眼球。              


              导演——以我心导我剧 

    中文话剧《屈原》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浩瀚的历史篇章,韩语剧《自鸣鼓》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德语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一开场就以动听的歌声震撼观众的心灵……这些戏剧都获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和高度的赞赏。光环的背后当然离不开各位工作人员的艰辛付出,而导演作为整部戏剧的灵魂人物更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期专题,记者特别采访了上述戏剧的导演,看他们是如何“我以我心导我剧”。
导演简介:
    刘菲(以下简称刘):2008级中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2011年导演中文学院话剧《屈原》
    陈琬茜(以下简称陈):2010级朝鲜语系,2012年与同系彭晖卉同学一起导演《自鸣鼓》
    邓光远(一下简称邓):2011级德语系研究生,2012年导演德语戏剧《尼伯龙根的指环》

    1、谈一下你对戏剧的看法,平时生活中喜欢戏剧么?
    刘:戏剧是挺有意思的东西,很自由、富有创造力,也能激起人的创造力。自己平时就是个很喜欢戏剧的人,也会去看些现场表演或录像。
    陈:我和另外一个导演都对戏剧很感兴趣,在以前也有较多参与戏剧的经验。我觉得戏剧这个东西,算是为了阐述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或者人生观的一种表现方式吧。平时生活中经常关注戏剧,像学校戏剧队的演出、东语和西语的戏剧大赛,还有去年TNT来我们学校的演出。
    邓:对于戏剧,我有一种非常纯粹的喜爱。本科期间,我曾任校艺术团话剧队队长,并参加广州大学生戏剧节,获得了铜奖和戏剧人才奖两项佳绩。我认为戏剧的形式是非常灵活的,包含了各种元素,关键在于如何应用。

    2、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导演这部戏剧呢?
    刘:去年排《屈原》这部历史剧可以说主要是因为:1.按照中文学院的传统,前年排了先锋剧后就不适宜再排现代剧了;2.去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学院想做个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比较密切的剧,也可以配合首届“中国文化节”活动。
    陈:去年看戏剧大赛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今年一定要参加比赛。因为之前的戏剧经验,这次我们是被同学直接选出来担任导演。剧本是我们先写出,然后经过同学投票选出来的。因为是朝鲜语系,所以想要选择一个跟朝鲜有关的内容,其次,我们希望表达的内容不要只有爱情,能够有丰富的内涵。
    邓:在工作期间,我曾担任过职业演出团的翻译。2010年,《尼伯龙根的指环》在上海展演,一连四个晚上的歌剧展演让当时正在准备考研的我决定——若考研成功,一定要把《尼伯龙根的指环》呈现在广外的同学们面前。

                德语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剧照

    3、在整个过程中你遇到什么问题?
    刘:前期主要是剧本改编问题,改编思路、主题的确定都是与其他编导成员磨合了很久的,而且之前没有比较大规模改编的范例,所以做起来比较难掌控“度”;中期主要是排练的问题,比如先秦时期的一些史实考核,演员的动作、走位都要自己慢慢设计琢磨,这也是前四期话剧没有遇到过的情况。
    陈:这部戏的重点是女主角。让女主角和女主角的配音入戏以及让她们深刻体会到女主角内心里的挣扎跟矛盾(就是感情戏部分)是最困难的。有时候演员无法进入情境,就必须要花很多的心思甚至是我们导演亲自示范,来去跟她们沟通他我们当初写剧本的时候的感觉、心情,以及对角色的感悟等。
    邓:改编《尼伯龙根的指环》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无论从内容还是表现形式,在现有条件下,要熟练地驾驭并完整地展现原剧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我决定将原是歌剧的剧本改编成音乐剧。用来创作的时间虽然不长,一共也就几个月,但期间也遇到一些问题。有些时候,歌词已经写好,但曲子却久久不能定下来,需要不断的调试。

    4. 你觉得你在导演戏剧的过程中收获了什么?
    刘:有,除了认识更多的人交了几个知心朋友外,对我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让我发现我对戏剧的热爱,我想我以后有机会的话会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陈:最大的变化是,觉得大家更融洽了,感情好像更好了,毕竟,那一个月的排练是挺难熬的。因为我之前加入过外联部,也导演过挺多戏的,本来以为自己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挺好的,后来发现很多方面都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一开始没有想到可以拿第一,朋友给了我很多鼓励,也做到了许多本来以为做不到的事情。
    邓:到导演过程中,我领悟到,剧组就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我喜欢是是一种“无领导”式的团队,如果演员的表演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我通常都会用一些启发性的方法来帮组他们更投入地表演。有问题时我们就会拿出来一起讨论,而不只是命令。   


         演员——台上,忘记我自己
    舞台上的他们,光鲜靓丽,一颦一蹙都牵动台下观众的情绪。他们让活跃于纸上的平面人物走进了现实,走上了舞台。但这些戏剧演员们,又是经过了几番辛苦,付出了多少努力,才最终身披华服,站到了聚光灯的中心?本报记者专访中文经典话剧《屈原》主演李姝,日语剧《轮舞》主演聂烽,听他们细说,当他们与话剧相逢,产生了怎样精彩的“化学反应”。
    提起自己之所以担任主角,东语学院聂烽说,“鬼岛雅臣这个角色比较难以驾驭,大家一致决定给演技更好的石威雅童鞋担任,因而我就成为了男主角。”虽是男一号,但聂烽毫不吝啬肯定同剧的演员,“他拿了最佳男配角,是我们的亮点。” 而热爱舞台是李姝参与《屈原》的最大推动力,她说,“自己很喜欢舞台,不管是表演还是主持。其次,觉得我们学院的话剧一直是精品活动,如果可以参与到其中,一定会是大学生活一个特别的记忆。”虽然有一些登台经历,但从没尝试过话剧表演的她,“也想要感受一下话剧是什么样的。”
    毕竟两人都未曾接受过专业的话剧表演训练,在揣摩角色感情,进行演绎的时候也遇到了不少瓶颈。李姝说,“排练的时候我的肢体动作比较僵硬,导演和指导老师也对我们进行过指导,还带来了一个专门从事话剧工作的导演来看我们排练,纠正指导我们。”而没有专业指导的《轮舞》剧组,则自食其力,倾注更多的团队力量去做好每一个动作,“就是一个小动作也要纠正很多遍。”聂烽回忆说,“有时候导演没安排排练,我们主角还会加练,尽量去做到表情和动作到位。”
    长时间的准备,两个多月的排练,《轮舞》剧组斩获了东语学院戏剧大赛“最受瞩目戏剧奖”,《屈原》上演时云山会堂座无虚席,叫好又叫座。聂烽坦言表演时,“心中很紧张,特别是一开始我们的音乐没对上号,就更紧张了。”但是随着演出的进行,“我想这是仅有的一次表演,然后就尽力去演好,演完之后觉得特别满足。”无独有偶,李姝说起表演时的心态时说,“紧张是会有的,不过慢慢演着就进入情境中了。我是属于舞台型,平时没那么放得开,但是在舞台上就能展示更多。”
    比起荣誉和观众的掌声,两人都更加珍视在各自戏剧表演中收获的友谊,以及自己心态的成熟。聂烽说,“因为戏剧大赛是挺消耗精力的一件事情,这会让人学会如何去面对繁忙的专业学习和戏剧排练,而且让我认识到只有投入全副身心才能够获得回报,事件本身才有意义。”当灯光暗去,掌声消散,华服褪下,收获的是圆满。也或许,是更大的期待。一如既往地热爱舞台,李姝说出了她的期望:“如果有机会的话还是想要继续表演,想尝试现代剧。”而聂烽则笑言愿意退居幕后,“客串个配音演员还是不错的。”

                  朝鲜语剧《自鸣鼓》剧照
          幕后人员——幕后绽放的花样年华
    少了舞台上的光鲜靓丽,却多了几分沉着细致的魅力,幕后工作人员们不计较付出多少汗水,不在乎是否被别人记住,只为追逐戏剧的梦。台上一分钟,幕后十年功!观众们的掌声同样致以为幕后默默奉献的剧组工作人员。

你的嘴型我的声音
    台上的演员用形体动作诠释人物,幕后的配音演员释放角色思想灵魂的声波。在一出戏剧里,配音演员不现其身,他们用声音在空气中进行着一场无形的演出。虽然只有声音的呈现,但配音演员们付出的辛劳却一点不比上台的演员少。为了达到自然的配音效果,配音演员与其对应的角色需要有绝对的默契,这需要长期的配合和不断的精雕细琢。西语学院现读德语语言文学研一的吴基城是今年西语学院戏剧的最佳男配音,他说除了与演员默契的培养,每个配音演员还要私下花很多工夫去雕琢自己的语音语调,这需要一份精益求精的追求和挑战自我的勇气。吴基城说自己本身的声音比较轻柔,而他所配音的却是一个英雄人物,为了练出有英雄气势的浑厚声音,他不断地摸索发音技巧,甚至背离原来的自我来使自己融入角色,以求通过身份的替换从灵魂深处发出英雄式的声音。

光影视觉由我掌控
    灯光、服装、化妆、道具在舞台上给观众光影的视觉冲击,由色块构成的美感给观众独特的视觉享受。戏剧舞台总监们身兼重任,以其独到的鉴赏能力和舞台经验,从技术的层面着力做统筹和协调工作,试图为观众呈现最震撼的舞台效果。
    中文学院的戏剧一直打造着校级品牌的精品,每出戏剧至少持续两个小时,长时间的演出特别考验技术和耐力,在这种持久战中,每个环节都需要紧密配合,不得出现半点差错。今年中文学院即将上演的《红玫瑰与白玫瑰》还在紧张排演中,舞台总监罗锦辉每次排练都会到场,大到与其他工作人员讨论着道具的布置和制作,小到思考话筒如何固定到动作幅度较大的演员身上。舞台总监虽说是统筹整个舞台的技术效果,但落实到工作中却是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

音符的精灵由我指挥
    除了光影的舞台效果,戏剧中的配乐和音效也花了音乐组工作人员不少心血。怀着对音乐和戏剧的喜爱,他们组成了一个合作小组,让音符在灵动中找到它们合适的节奏点,渲染出各个情节所需要的音效氛围。
    戏剧《罗生门》改编于一部日本电影,电影中的音乐不适合用在舞台剧上,所以这次东语学院的罗生门剧组就对整出戏剧的音乐作了一次原创性展演,每一段音效都经过精心挑选和设计,甚至需要配合演员的动作做出精准的效果。日语专业的郭秋韵和音乐组的其他同学每次排练都会到场,演员在表演,她们就在下面记录着音乐点和对应的时间。郭秋韵告诉记者,在演出的前几天,剧本进行了大改动,剧末的感情基调发生了180°的转变,她们就得即刻进行讨论和大规模的修改,丝毫不敢耽误。演出当天,音乐整体效果不错,但整个过程音乐组成员都紧绷着神经,为了达到更加完美的音乐效果,她们的很多音效采取了手动控制,以使音乐出现时机和长度与情节更加吻合。


                   英文剧《玻璃动物园》剧照
     

专题策划:李 姝
撰    稿:李彤儿  徐芳  廖梓彤  李姝  郭敏仪  陈佳莹
图    片: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