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从加强队伍建设、依托思政品牌、搭建实践平台等方面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两个品牌活动:红色经典晚会荣获2013年广东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法律援助中心荣获广东省首批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思政领航路】
——学院党委书记专访
作为一线教学单位,法学院高度重视育人工作。针对“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法学院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努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法学院党委书记周秀娇在接受广外新闻网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周秀娇接受新闻网记者采访
育人道路,思政大观
法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思政工作队伍体系,践行全员育人理念,使思政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周秀娇介绍,学院专职辅导员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主力军,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专业教师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力量,在课堂教学专业知识的同时,传道、授业、解惑;学院管理人员在服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将管理与育人有机结合。
为做好学生的思政工作,学院在依托专职思政队伍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重视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学院通过举办主题午餐会、集中学习等形式,大力开展师德教育,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教师”标准,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人民教师,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学院积极为学生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将第二课堂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走出“象牙塔”,更好地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法政特色,品牌打造
近年来,学院结合法律人才和国政外交人才培养的需要,重点打造与专业紧密结合的思政工作品牌,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思政教育卓有成效。
学院举办的红色经典晚会(简称“红晚”)是我校“校园十大精品”活动项目。参演学生通过将经典革命故事搬上舞台,领会并演绎出革命英雄人物身上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勇于奉献、敢于牺牲等崇高品质。去年的红晚结合了长征胜利80周年和学院建院20周年的节点,创新使用“互联网+思政”的模式展现活动,视频观看达50908人次,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增加晚会的参与度与覆盖面,营造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院建立的“法律援助中心”则为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提供了平台。学生通过平台开展法律咨询,组织开展普法活动,成效显著,获得首批“广东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荣誉,荣获我校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学院积极组织学生队伍奔赴各地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普法宣传和法律援助等专业理论知识,深入基层,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治史可以明道,鉴古可以知今,彰往可以察来。学院把握校庆50周年和建院20周年的契机,整理、编纂学院院史,并在校友捐助下,建设院史馆和学院文化长廊,加强思政宣传阵地的建设。学院文化长廊展示了中外法学和政治学的二十四幅名人格言,为学院的教育教学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也充分彰显了法学院毕业学子爱校爱院、荣校荣院的精神面貌,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与时俱进,继续前行
在思政教育的实践中,学院一步一个脚印。周秀娇表示,法学院将继续着力创新思政工作的途径和方法,与时俱进,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从加强队伍建设、依托思政品牌、搭建实践平台等方面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增强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以专职思政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石,加强思政队伍建设,完善全员育人。学院党委进一步强化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落实“一岗双责”,促进班子成员齐抓共管;围绕人才培养,加强师生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发挥好师生党员的思想引领和先锋模范作用;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师德教育,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在学生思政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学生干部队伍,发挥朋辈导师作用,建立学生自我管理体系,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2)结合专业特色,对接校园文化平台,进一步打造思政工作品牌。开展红色经典晚会、青马工程讲坛、社会实践课堂以及法制教育等丰富的教育活动,实现课堂内外联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广阔舞台。助推贫困学生成长,开展诚信、感恩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3)积极构建实践平台,践行知行合一理念。以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为载体,精心设计社会实践项目,动员组织学生广泛参加,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作用,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结合学分制下学生宿舍分布的实际情况,大力加强宿舍管理工作,着力推进党团组织进宿舍、心理关爱进宿舍、学生社团进宿舍活动,开展宿舍评比和宿舍文化艺术等活动。
【点亮理想灯】
——思想政治工作特色项目展示
红色经典晚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法学院红色经典晚会由学校党委宣传部和法学院主办,始创于2005年,历经十二载,从未间断。作为学院着力打造的思政特色第二课堂,该活动已成为学院思政工作的有效抓手和学生活动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在每年12月举办,内容结合时政热点,针对既定主题,面向全院各班招募节目,通过演绎红色经典剧目,促使思政工作进班级、进舞台、进灵魂,在学生中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法学学子爱党、爱国的家国情怀。
活动参与实现学生全覆盖,运用新媒体等宣传方式吸引全校师生广泛关注,2016年创新采用现场直播等形式实现线上线下实时互动。活动获评2013年广东省教育厅“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2013-2016年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十大校园文化活动精品”项目,成效显著。
法学院十二年来一直在路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法学院红色经典晚会荣获2013年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
法律援助中心——以法之手,援您之需
法律援助中心成立于2009年,是基于法学专业学生培养而设立的一个立足校园、辐射社会提供免费法律援助服务的学生志愿服务组织。通过系列定点援助活动,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及志愿精神,为社会上更多有需要的人提供法律援助。
法援中心秉承“以法之手,援您之需”的服务理念,服务领域涵盖合同纠纷、劳动争议、婚姻家庭、侵权等民事纠纷,服务内容包括法律咨询、文书撰写、诉讼代理、普法宣传等公益法律服务。成立至今,中心接受法律咨询800余起,出具法律意见书155份,代理案件22起,进行校内外法制宣传和普及活动共70余场。自2014年9月以来,中心开展“点灯计划”定点法律援助活动,与广州越秀区社区矫正教育帮扶中心、番禺区大龙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等10余个基层组织签订定点法律援助合作协议,共举行普法讲座、普法摆摊或矫正授课50余次,同时通过当面解答或微博微信值班接收居民的法律咨询。2013年荣获广东大学生“福彩公益优秀团队奖”,2015年荣获广东省首批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牵手消法,理性维权”主题普法宣传活动
专业课堂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的重要阵地
国际政治系黎家勇副教授多年来为本科生开设《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当代国际关系》、《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等课程,在课程教学中,他引导学生要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将个人梦与国家梦联系在一起;他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讲改革开放的故事和老一辈成长的故事,他用前辈们的先进经验、用成长中正确的价值理念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们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明确了如何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积极主动承担起国家发展的重任,服务人民,造福人民,成为党的事业的接班人。
黎家勇的课堂教育
法律系年轻教师黄喆博士主要从事宪法学、行政法学等课程教学,他通过宪法课程的教学,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专业教学当中;他从规则意识、民主意识、公德意识等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识;在讲述国家宪法史时,黄喆老师从宪法文本变化和文本背后理论依据演进的角度,为学生剖析核心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在讲解公民的权利义务时,黄喆老师不仅会向学生传递权利意识,同时也教育学生树立公民责任意识。
黄喆老师的课堂教学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以感人事迹影响学生成长
至今已从教三十五载的法律系张永华教授,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他在40多岁的年纪,迎接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挑战,开始学习制作、运用PPT教学,时至今日已能熟练地制作出精美的PPT。除了教学,在培育学生方面,张永华教授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明辨是非,让他们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养成良好的习惯。他严格要求学生,在要求学生上课不能迟到的同时,他自己也以身作则,在三十五年的从教生涯中,他上课从未迟到过,他希望自己这一良好的习惯能够坚持到自己退休的那一天,给自己这漫长而充满意义的教学生涯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张永华教授在课堂教学中
外交学系孙章季副教授带着朋友的信任及自己心中的信念,怀揣对孩子们的希冀,她帮助朋友设立“爱心基金”来帮助经济困难学生,用爱心点燃学生求学的梦想。“爱心基金”于2007年发起并设立,已走过十年岁月,共资助二十二个学生,其中有三名新疆籍学生,合计二十五万元。十年来,孙老师在记事本中记录下每位受助孩子的情况,密密麻麻而又整齐的字里行间是孙老师付出的见证,看到孩子们的成长,孙老师很是欣慰。“爱心基金”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一生,使学生变得更加自信和从容。让学生不为经济拮据所困,勇敢追梦,这便是“爱心基金”的意义所在。
孙章季副教授与学生在一起
【激扬青春梦】
——优秀学子故事
冯卓怡——从广东姑娘到“新疆古丽”
冯卓怡是法学院2011届外交学专业学生。大学刚毕业的她放弃了在广州的工作机会,响应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毅然参加了共青团中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从家乡广东到新疆喀什成为一名大学生志愿者。在喀什的两年,除日常工作外,她利用节假日坚持每周到当地儿童福利院教孩子们英语和汉语,并筹划捐书活动为当地福利院建立了第一个图书室。
冯卓怡说:“当年参加志愿服务时,我便立下了扎根西部的决心。”2013年,两年志愿服务期满,她放弃回内地工作的机会,以第一名的综合成绩考取了乌鲁木齐市的公务员。新疆“5·22”暴恐案件发生后,她决定放弃在乌鲁木齐的工作,申请重返喀什、重返南疆。在投身喀什志愿服务工作的同时,冯卓怡也收获了爱情,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军嫂。她在给组织的申请书中写道:不再犹豫,不再等待,我选择了在这个时候立马行动起来!我愿意放弃首府与边疆相比条件较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投身到边疆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与丈夫扎根边疆,建设国防。
冯卓怡的先进事迹体现了广外人的责任与担当,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阐释。
冯卓怡(前左)和儿童福利院的维吾尔族孩子在一起
李当杰——我校首届“凤鸣岭南十佳青年”
李当杰是法学院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2014级研究生。自2010年在我校就读本科至研究生七年来,他把六年时间都奉献给学生工作。从学生会干事到年级级委,从入学之初他主动报名参加亚运会亚残运会的志愿服务工作,再到后来的在团委、学生会和法学院创新创业中心中服务同学,他以勤勉的精神和尽职的态度赢得了师生的“点赞”。他说,自己未必是最优秀的,但是自己最愿意奉献;最骄傲的不是获得了什么奖项,而是始终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在不同岗位服务同学。
学生工作以外的李当杰并没有忘记学习,始终把学习放在核心位置。在学校的培养和导师的指导下,他学习刻苦,主持科研课题3项,参编著作2本,发表论文3篇,高分通过司法考试和证券从业资格考试。优秀如他,却也始终怀着追求不断进步的信念,先后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凤鸣岭南十佳青年”荣誉称号、广东省研究生学术论坛法学分论坛三等奖、学业一等奖学金、研究生新生一等奖学金、校级三好学生、校级优秀学生干部(团干)等荣誉。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开拓进取的科研精神,以及对广外求学生活的热爱,让李当杰愈发卓尔不凡。
李当杰——我校首届“凤鸣岭南十佳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