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完成一张渔网可以得到3.2元,一天10小时的工作换来的也只是不到30元的收入,但是他们已经很满足。
金色的阳光洒在一摞摞雪白的渔网上,肤色黝黑的老人坐在小别墅前修补着渔网,说说笑笑。在广东省阳西县织篢镇鸡乸朗村,像这样的家庭式渔网编织工厂十分普遍,一条小小的村落,就有四家这样的编织厂。
鸡乸朗村的家庭式渔网编织厂
我们走上前,一位满头银丝的老婆婆说:“每天都这样,几十年了,习惯了。”她操着一口阳江话,笑的时候嘴角露出镶着银的牙齿。在小别墅的院子里,两位婆婆说说笑笑,她自己介绍说,她们是亲戚,家里人都出海捕鱼,她们把织渔网当作自己的主业。她们手脚麻利,手臂有力地拉扯编织绳。“无影脚啊!”婆婆拒绝着我们拍她的脚,我们却搞笑地理解为“佛山无影脚”,倒也名副其实。
手脚麻利的编网阿婆
其实和许多传统中国农村一样,“男主外,女主内”依旧是鸡乸朗村的生活模式。村里大半的青壮年男性都出海作业,现今留守鸡乸朗村的绝大部分是“993861”(即老人、妇女和儿童)部队。编织渔网主要成为了后勤部“993861”们的工作,在以自家房屋为阵地的渔网厂里,编织、修补渔网以及固定浮标。
一针一线,为生活而编织
走访完楼上的阿姨,难免会感慨,这样的生活其实充满着乏味与艰辛。阿姨是一位隔壁村的,每天带着自己的中午饭,骑5公里自行车来到鸡乸朗村上班。工作时间大概是早上8点到晚上6点,期间大概可以完成8张渔网的编织工作。完成一张渔网可以得到3.2元,一天10小时的工作换来的也只是不到30元的收入,但阿姨却已经比较满意。“又3.2元啦。”完成了一个,阿姨笑笑道,“家里有孩子,这样可以帮补一下家计。”
穿梭在渔网中的童年
家里开展的渔网编织工作也影响着孩子们的生活。记者走访的一个院子里,有两位小女孩,一个12岁,另一个大概该上幼儿园的年龄,拉着鱼丝在玩耍着。“农村哪有幼儿园?”在场的阿姨说。在我们同阿姨聊天的过程中,她们不时拉拉鱼丝,站站坐坐,把渔网当成了自己的玩具,渔网成为了她们童年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