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 > 正文

【走近名师】徐海:学术研究需要薪火相传

文字:张洁莹 冯媛媛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梁玲华 王子衿 周喆 发布时间:2017-09-08 点击数: 分享至:

假期接到采访博士生导师徐海教授的任务,能近距离接触“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我们既兴奋又忐忑。来到约定的办公室外,我们透过半掩的门,看到他一个人坐在电脑前工作。我们轻轻地叩门后,只见他不慌不忙地打开门。他将我们引导到办公室的椅子上坐下,位置处早已贴心地摆放着两瓶矿泉水。

眼前的这位著作等身的教授比我们想象中要年轻得多。虽然眼睛熬夜而留下的“印章”,但是整个人气质温润儒雅,神采奕奕。

徐海主持学术会议

科研:任重道远,唯以坚持

作为在SSCI和A&HCI国际权威期刊《国际辞书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发表原创论文的第一位华人作者,徐海主编了国内第一部《加拿大英语词典》,开发研制了国际上第一个平衡汉语学习者语料库——《广外—兰卡汉语学习者语料库》;今年6月起,他受邀担任斯普林格(Springer)出版的国际期刊《辞书学:亚辞会会刊》(Lexicography: Journal of ASIALEX)的共同主编。

今年7月,徐海获聘了“珠江学者特聘教授”。他谦逊地表示,“此岗位申报成功,得益于广外的高端学术平台支持。广外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是国内最早的,并一直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我们还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国际化特色鲜明、成果丰富的学术梯队。能获得这一殊荣,是团队的功劳。”词典学的研究过程相当枯燥是众所周知的,我们很好奇他是如何在这漫漫研究路中坚持下来的。他说,首先是自己对词汇学研究的兴趣,其次是恩师黄建华教授在学术上的引导,还有就是家人的支持。

能坚持下来,还与黄建华教授的言传身教有关。“黄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他认定了一件事情,就一定会去做,不管要用十年还是二十年。虽然已经退休,但他在学术研究上并未停歇。罹患肺癌后,他担心的也只是‘如果人不在了,词典就编不下去了’。所以,他忍受着巨大的病痛折磨,连大年三十晚上,他都会在办公室里”。“这对我而言是一个高山仰止的楷模,——坚持去做一件事情,是能做成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与践行。

徐海坦言,他能以极大的热情与精力投入到工作中,离不开妻子对他的支持与关照,“她的牺牲非常大”。他的言语中饱含着对家人的感激与爱意。

徐海(第一排中)与学生在一起

教学:言传身教,薪火相传

作为博士生导师,徐海平时很忙,但他坚持带领学生阅读学术文献,并定期与学生们一同探讨论文进展,引导学生攻克难关。他说,这只是对恩师黄建华教授的做法的传承。“黄老师从来不会对任何人发火,非常体谅后辈。”徐海表示:“他总是以言传身教、润物无声的方式诠释做学问与做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徐海在平时的课堂以及课题讨论过程中,注重用谦和低调、淡泊名利、脚踏实地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我们对学生的责任,不仅在于教导他们如何做学问,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怎么做人。”徐海说:“我期待自己的学生在为人处世方面,能够做到先人后己,多为别人考虑;而在学术研究方面,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与时俱进的国际视角,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多阅读、查看文献。”

在学生们的眼中,徐教授不仅是一位细致严谨、虚怀若谷的学者,更是一位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好师长。这一点,他的学生张松山深有体会。身为博士研究生的他,曾经在凌晨接收过徐教授的反馈邮件,“就为了让我能快点拿到修改稿。”那些细节,张松山依旧历历在目,“我当时特意看了一下时间,真是特别感动”。

徐海的另一位博士生冯永芳谈起他时,充满了崇敬与感激。她在博士生一年级意外受伤,徐海带着家人一起来看望她,鼓励她安心养伤,出院后,徐教授对她更不乏悉心指导。徐海做学问的理念对冯永芳也影响匪浅——读博士不是为了一张文凭,要有真才实学,研究成果要经得起考验,实践与理论要追求创新。除此之外,徐海也一直坚持浏览阅读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经常关注研究网站,自主学习研究方法与工具。诸如种种,让冯永芳这句平实的话说得掷地有声:“徐老师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

徐海提到,“现在学术资源更丰富、更便捷、更易得,交流机会比之前多很多。因此对于那些天资聪颖的学生来说,潜力和机会是无限的,只要勤奋努力,就能开拓视野,有所成就。”徐海希望学生们能够目标明确、脚踏实地,在喧嚣与躁动中追求心里的几分宁静。他用“不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与学生们共勉。

“学术需要薪火相传”,徐海在工作中保持勤勉,在荣誉前保持谦逊,在躁动中保持宁静,在前进中永怀感恩。愿这支闪烁着智慧之光的火炬在一代代广外人手中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