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岭南翻译沙龙学术讲座

文字:金明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9-04-27 点击数: 分享至:

 

 

讲题:文化对话·文化身份·文化误读

讲座人: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区鉷教授

    区鉷,男,1946年1月出生于广州。1988年在中山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获博士学位,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导师为已故戴镏龄教授。(见《中国博士论文提要,1981-1990社会科学部分》,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6月)博士学位论文《加里·斯奈德与中国文化》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文学卷》。1988年赴英国剑桥大学甘维尔-基斯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师从英国当代诗人蒲龄恩教授(J. H. Prynne)。1990年回国,仍在中山大学任教。1991年3月获教授职称,并在中山大学获“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3年12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2次会议批准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94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2月赴美国杜克大学出席“Capitalist Restructuring and Labor: Asia and the Americas 1945-1990”学术研讨会,会后留在该校亚太研究所做研究教授半年。自2001年1月起任北京大学欧美文学研究中心驻中心兼职教授。

    区鉷教授是国内最早系统地研究惠特曼的学者之一,1985年起发表的有关论文都收入美国依阿华大学主办的《惠特曼研究季刊》网页的"惠特曼研究书目"里。他首先提出“本土意识”的概念,强调外国文学的研究、翻译、借鉴和教学过程中本土意识的重要作用,曾于1989年4月在英国牛津大学举行的“海外英国文学教学研讨会”上以唯一被邀请的中国代表的身份宣读了题为《外国文学教学:一个有文化负载的过程》的论文,提倡外国文学教学中的本国特色,与“欧洲中心”倾向展开激烈论争,得到多数代表支持。

    区鉷曾参加国家教委“七五”规划重点科研项目《英汉应用语言学词典》的工作,任副主编并撰写语音学词条。该词典获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语言学类二等奖(1995年)。他独立承担国家教委"八五"科研项目《本土意识论:文学的跨文化研究》和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双面的缪斯:时代转型期的文学》的研究工作。他为硕士生开设“中国文化与西方汉学”、“英美文学:语境与角度”、“数码文化导论”等课程。

    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诗歌及诗论,兴趣兼及中国现代文学、中外文化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

    区鉷任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副会长、广东省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山大学英美语言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兼英诗研究所所长。

 

摘要:世界越来越小,文化对话越来越频繁,表现为至少五种文化流。文化对话当中显露出许多种文化身份。文化对话当中会产生文化误读。对待文化误读的基本态度是宽容,和而不同。

 

时间:2009年4月28日下午:2:30

地点:图书馆负一层学术报告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