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授论坛第一百一十六讲
题目:西方现代文艺中的巴罗克基因
主讲人:叶廷芳研究员(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时间:2009年12月7日14:30
地点:北校区图书馆负一层报告厅
主办单位:人事处
承办单位:西语学院
主讲人简介:
叶廷芳,浙江衢县人。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德语专业。历任北京大学教师,中国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学》杂志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中、北欧文学室主任,为研究员、博导、社科院外文所学术委员(至2003)。全国第九届政协委员,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会长。196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他是卡夫卡主要作品的中文译者,还是在西方被认为能与阿里斯托芬、易卜生、萧伯纳相媲美,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伟大的德语作家”的世界戏剧界领军式人物迪伦马特主要剧作的译者。
因为“在研究德语文学的过程中,不顾忌部分国人的不理解,毅然以自己的翻译和有效的介绍文字,首先把欧洲两位重要的现代作家——卡夫卡和迪伦马特引进中国,使他们日益走近中国读者,从而促进了中国的日耳曼语言文学的发展,也使当代中国文学、戏剧的观念更新受到启发,从而起到了推动作用”,今年4月下旬叶廷芳在瑞士荣获苏黎世大学“荣誉博士”学衔。瑞士苏黎世大学今年在世界范围遴选出13位知名学者授予“荣誉博士”学衔,并作为该校建校175周年的嘉宾,其中有诺贝尔奖化学奖得主、具有特殊贡献的医学家、经济学家等,而人文学者只有两位,一位是早已享誉国际的犹太裔德国哲学家图根哈特,另一位即叶廷芳。
研究方向:德语文学
讲座简介:
17世纪盛行于欧洲的巴洛克文学、艺术别具风采,它虽非正宗,却极具活力。在被正统势力压抑了二百年之后,其某些人文观念和审美特征又在20世纪的现代文艺中再现棱角,仿佛它的生命基因又在今天复活了,而且多见之于第一流的大师笔下,可见其生命力之顽强,它对于创作和理论研究均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