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著名教授论坛第164讲: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

文字:人事处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1-11-01 点击数: 分享至:

    目: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

  主 讲 人:许渊冲教授(北京大学)

  时    间:2011113日(周四)1400

  地    点:北校区图书馆负一层报告厅

  主办单位:人事处

  承办单位:翻译学院

 

主讲人简介:

许渊冲,19214月生,江西南昌人。笔名X.Y.Z。现为北京大学教授。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1944年为清华大学研究生。1950年得巴黎大学文学研究文凭,在国内外出版社中、英、法文文学作品一百二十余部,是中国诗词英法韵译的唯一专家。2006年中文专著《翻译的艺术》开创了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英文专著《中诗英韵探胜》列入北京大学名家名著,《追忆逝水年华》由杨振宁教授作英文序在美国出版,《中国不朽诗三百首》,由英国企鹅图书公司出版(美国宾州大学顾毓琇教授说是“有史以来第一”)。英文出版物中有中国古典文学十大名著:1、《诗经》2、《楚辞》(美国学者说是“英美文学高峰”)3、《论语》、《老子》4、《唐诗三百首》5、《宋词三百词》6、《李白诗选》7、《苏东坡诗词选》8、《西厢记》(英国智慧女神出版社说可以与莎士比亚媲美)9、《元曲三百首》10、《毛泽东诗词选》。法文出版物有《中国古诗词三百首》等,《诗经选》、《唐诗选》、《宋词选》在法国出版。中文译著有世界文学名著十部,包括英国德莱顿《一切为了爱情》,司各特《昆廷·杜沃德》;法国雨果《艾那尼》,司汤达《红与黑》,巴尔扎克《高老头》,福楼拜《仓法力夫人》,莫泊桑《水上》,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托夫》;美国亨利-泰勒等作品。2010年由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讲座简介:

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

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源自二千五百年前老子和孔子的思想。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包括翻译之道在内,意思是说,翻译之道是可以知道的,但不一定是西方的翻译理论(如对等论)。事物是可以有名称的,但名称被不等于事物,所以译文更不可以等于原文,这就是中国学派文学翻译的认识论。

孔子在《论语》第二章中说:“从心所欲,不逾矩。”朱光潜认为这是一切艺术的成熟境界。文学翻译不是科学而是艺术,所以这也是文学翻译的成熟境界。“不逾矩”就是不违反规律,是消极因素,是必须条件,是有之不必可,无之必不可以的低级标准。“从心所欲”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积极因素,是充分条件,是有之则可,无之不必不可的高级标准。西方翻译理论多半研究“不逾矩”,多在必然王国挣扎,只可以应用于科学翻译;中国学派的翻译理论多在自由王国发展,更可以应用于文学翻译。所以西方译论是theory of equivalence(对等论,等译论);中国学派则是theory of excellence(优化论、创译论)。这是中西译论的主要不同之点。

老子在最后一章中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信”就是忠实,重在求真;“美”就是文采,也包括“雅”。真和美是文学翻译中的一对矛盾。这是翻译中的矛盾论。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呢?那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讨论。从理论上讲,孔子在《论语》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应用到文学翻译上,“知之”是译文能使读者知道原文说了什么,这是求真,是低标准;“好之”是能使读者爱好译文,这是求善,是中标准;“乐之”是译文能使读者感到乐趣,这是求美,是高标准。“三之论”可以说是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目的论。

    从实践方面来讲,孔子在《论语》第一章一开始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这就是说,得到了知识,而能够付之实践,这不是很愉快的吗?这等于说,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从实践上看来,世界上有十多亿人用中文,也有不到十亿人用英文,中文和英文是世界上用得最多的语文。所以只有能解决中英互译问题的理论,才是更正确的理论。而直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西方人出版过中英互译的文学作品,中国学派能进行中英互译的译者却不在少数。所以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看来,中国学派如果不是胜过西方学派,至少也应该是中西并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