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高教前沿 > 正文

(视点)目睹“排行榜”之怪现象

文字:吴苗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5-06-08 点击数:

    
  上海国际汽车展的帷幕已落下有个把月的时间了,然而其所带来的追捧热仍在上升。“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北京与上海,哪个才是中国车展一哥?”……种种此类的叫嚣声充斥着媒体的各个空隙。

    当今,“排榜风”席卷整个中国,大学排行榜、电影排行榜、城市实力排行榜、校花校草排行榜,如此等等,相对于各类榜单,给车展排榜也就见怪不怪了。这排名绝非中国土特产,然而国人却能将其发挥的淋漓尽致,实在“难能可贵”。可惜的是,在中国社会量化标准仍处于良莠不齐的阶段就强行安上的“排名”机制,反而助长了形式胜于实力的本末倒置。

    “大学榜”篇

   据网上统计,自1987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所首次尝试大学评价以来,国内已有17个机构发布了30多个版本的“大学排行榜”。这样的排名真的能囊括一个大学的综合实力与人文底蕴的累积吗?这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其实,各个大学因地理位置、设置目标、培养方向、取材意向等不同,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办学理念,倘若将这些本没有统一标准的指标拿到一个天平上去衡量,恐怕有失精准。这样的恶性循环,不仅仅是对施教方的一种侮辱,更是对人才能力的一种变相歧视。人才本来就是多面化、综合化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就连三百六十行都不分贵贱,又何来创造这三百六十行的排名之分呢?进而,诸如校花校草之类的评比,除了几许调剂娱乐外,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可言。

    “商业榜”篇

     转入商业领域,排行榜的威力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2005年福布斯中国潜力排行榜上,100家企业榜上有名。但据记者报道,在榜单上的十几家企业均表示:事前对这份排行榜并不知情,福布斯也没有到企业来索取过数据,它们也是等到排行榜发布以后才通过网络知道这份排行榜存在的。因而对于榜上的数据其可信度自然不言自明。

     此外,再瞧瞧那电影榜单,相信没有多少人了解其评比标准。然而,笔者想说的是,类似于音乐、电影这类的艺术,人们大多是根据自我感觉与审美标准来择其所好。一部名不见经传的电影对于不同的人而言,或许是其最爱,因为其着实征服了观众的情感。可是,就是一些所谓的排名,模糊了观赏者真实的感觉,以排名来取舍电影等艺术,使假文化、假审美的毒瘤污化了社会文学艺术的发展。诚然,在技术能力、画面质量及演出阵容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但是欣赏与感觉的东西从来就没有数据能将其完美描述,所以,切莫让蕴涵的文化在榜单的误导中消失殆尽。

    “车展排行榜”背后的冷思考

     在中国,举办一个大型车展,的确让极少能接触到顶级名车的老百姓享足了看头。在那熠熠生辉的展台上,各国名车竞妖娆。然而仅以展区达12万平方米的规模就将其定位为与巴黎、日内瓦、东京车展齐名,实在有点说不过去。毕竟举办世界五大车展的国家,其汽车产业均为本国汽车实力的象征,并引领着世界汽车潮流的动向。绝不是几个展区规模及捧场观众的数字可以概括的了的。实力与形式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给车展冠以“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头衔,不仅没有从本质上反映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水平,反而引起了各个展区为了车展榜上的排名,不惜浪费财力与人力,造成了恶性的竞争。进而忽视了将精力付诸于本国汽车的发展上。

      我国的车展重在展示,而外国的车展致力于推销。我们在掏自己的腰包为竞争对手搭建一个营销大舞台之时,却把自己锁在了市场的门外。老外们来这里首展名车,绝不是来教我们如何设计的,而是来这里卖车的。千篇一律的车展并不能有效地改善中国疲软的汽车市场。

    一位资深专家说过:“要有奥斯卡的形式很容易,但是要建立好莱坞的电影产业,却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其实,车展也是如此。依葫芦画瓢地弄几个车展并不困难,但是要拥有一个实力雄厚的汽车民族产业却仍是任重而道远。知识时代需要我们应迅速从躯干国家变成头脑国家。我国的汽车产业也应尽快脱离单纯追求形式的低层次商业游戏,而将产业实力与民族内涵相融合,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只有拿出真实力,才不会有辱这“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