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高教前沿 > 正文

[视点]学校新闻:生成大于展示

文字:扈永进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6-02-23 点击数:

   

    1.消息不一定是信息
    关于新闻,《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报纸、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跟不上时代的嬗变,明显陈旧。
    按信息论的界定,消息不一定全部是信息,信息一定要是“新”的。申农的说过——信息是人们对事物了解的不确定性的消除或减少。
    我觉得,按此标准来理解新闻、写作新闻、阅读新闻,才算是把握了新闻的真谛。

    2.学校新闻未必“小”
    我们是一所基础学校,似乎没资格奢谈传统新闻定义里“国内外消息”那种大视野大手笔。那么,我们需要新闻么?
    答案是肯定的:需要。命其名曰:学校新闻。
    学校新闻就一定“小”么?未必。当年,安徽小岗村几个农民的一点儿小心思,见报成为新闻,最终,引发并推进了一场席卷全中国的体制改革。
    说这话的意思是:新闻价值并不取决于可见的头衔和规模,而在于它能否实现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捕捉和深刻洞察。

    3.学校新闻干什么
    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学校及其内部各部门,都有着其特殊的自我和由此而来的利益、理念诉求。学校新闻的角色自当服务于学校组织的整体利益和理念。
    首先,组织需要“展示”自己的理念和行为,寻求“社会外缘”对自己的了解乃至理解,以获得更大更有力的物质及心理支持——即所谓“社会公关效应”的产生;其次,组织需要协调其内部的关系,形成资源和信息的有序流动,促使组织向着不断优化的方向前行,而非相反——即所谓“生产力生成效应”。
    由是,不难发现,学校新闻的指向大致有二:展示,抑或生成。

    4.何为“展示”,何为“生成”
    假设,我们要报道学校某班级的一场主题班会。
    以“展示”为终极诉求的报道——时间:局限于40分钟;空间:局限于教室;人物:集中于发言者;价值判定:集中于领导的肯定;意义:往往造成“过度诠释”。这样的新闻稿,写作者只是一个“故事的呈现者”,对事件没有思考;八股泛滥,溢美充斥;场面热烈,特质模糊;最佳的阅读效果无非是“人家真厉害”,但并不明白人家“为什么厉害”。
    以“生成”为终极诉求的报道——时间:从回溯班会主题产生、酝酿开始,到班会场面的描摹,直至班会之后的“缕缕余波”;空间:呈现与该班会有关的所有资源的汇集与调配,不只会场,而且延伸至会场之外的所有必要空间;价值判定:着眼于命题的展开,及展开过程中师生的成长;意义:班会是成长过程的一个环节,只进行有限诠释;写作者作为一个故事呈现者而外,还是一个“故事的思考者”,呈现自己个性化的思考;着眼于“来龙去脉”的研究,而非简单结论,盲目乐观;读者阅读后,不只觉得“人家真厉害”,同时也经历了一个“案例”,参与了一次学习。

    5.生成大于展示
    想从两个概念入手: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
    让我们先抛除所谓“负面新闻”这个概念——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尚远,即就“正面报道”说事儿。
    正面报道就是一个字:好。
    知道人家好,容易;知道人家为什么这么好,不容易。
    从被报道者本身的利益来讲,让别人知道自己好,这是一件光彩的事,客观上也构成对自个儿“政绩”的宣传,所谓“公关效应”是也。但如果新闻稿件同时能够剖析“好”的来龙去脉和“所以然”,那么,客观上将起到使“隐性经验显性化”的效应。
    就学校内部各团队而言,通过阅读新闻,会产生一个体悟他人工作心得、模仿他人工作思路、研究他人工作过程的效应。这些心得、思路和过程,便从“故事背后”走了出来,成为能够引发新变化的“真正的信息”,成为触动大家工作灵感的不竭源泉。
    就学校和她所面对的整个社会而言,学校工作思路的呈现,不只可以让人说好,更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奉献社会”的渠道,让学校的经验为社会上广大学校所借鉴,从而为推动整个中国教育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退一万步讲,即使我们的“经验”没太多含金量,但这样的新闻稿件,起码记载着学校的认真思考和坦率面对——面对自我及社会大众。

    6.写在后面
    新学期开始了。学校资讯中心工作即将全面展开。
    学校新闻的写作,不只是资讯中心几个工作人员的事儿。按惯例,学校各部门、科组都将“委任”通讯员,参与学校新闻报道工作。
    在我的印象中,学校新闻报道必须成为推动“学校生产力生成”的力量,成为推动学生和教师成长的力量,成为能够“引发新变化”的酵母和条件。
    我们不是新闻系的高材生,但我们还得充任新闻写作者。
    面对新问题,展开新讨论,寻求新突破——工作常规而已。
    思考新学期新闻报道工作的时候,想到了这些话,把它写出来,与诸位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