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高教前沿 > 正文

“慈善门”事件验证了现代社会的人际信任危机

文字:爱忠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7-10-26 点击数:

 
    在“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资助”事件中,当事双方似乎都成了受伤者。我能理解捐助者,我想她们只是希望拥有一个知情权,看看自己帮助的对象在校园里生活得怎么样,是否在刻苦学习,毕竟每一笔财富,都不是凭空从天而降的,也是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再“投资”,总希望是个有价值的项目,不说给社会创造物质财富,至少也能给社会增添一笔精神财富吧。不料想,对方接受帮助,却连声道谢都没学会,22名大学生中竟然超过半数不曾主动跟自己的捐助者联系。

    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从捐助者这一方看来,热情遭遇冷漠,不能不让人心寒。事态发展到今天这一步,更是有如芒刺在背:不中止帮助吧,心有不甘,违背自己的做人准则;中止帮助吧,不料想还得承受来自社会的批评,认为自己施恩是为了图报。爱心走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相信是这些发起善举者始料未及的,委屈,自然在所难免。

    于受助者这方,却也有自己的理论。一位被取消资助的女大学生认为,不写信不汇报,同住一个城市甚至连个电话也没有,并不是出于冷漠、不知恩图报,仅仅是因为不知道说什么好。说实话,这样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脚。你不能把别人都当成自己肚子里的蛔虫,一个人究竟是什么样的思想,如果不表述出来,外人是很难摸得清的。更何况,心思缜密莫过于人心,怎么让人相信你的确心怀感激呢?说一声道谢,真的就那么难吗?一个人,既然有勇气接受帮助,就应该有足够的心理去应对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感觉,说什么羞涩、难于启齿,不过是托词罢了。如果连说声谢谢的勇气都没有,很难想象这样的大学生,将来能担当什么样的社会责任。

    如果细究起来,还是一种自卑的心理在作怪。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本来贫困、受捐助就已经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有低人一等之嫌,如今还得应要求而汇报,颇有些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软之感觉,心理上便更易产生逆反和叛逆的情绪。加上中国人本来就含蓄,不善于表白,有了这样的前提约束,就更加金口难开了。

    其实我们常说的感恩两个字,说白了很简单,就是一定要放低心态,凡事先往好的方面想,凡人先看其优良的一面。如果受助者不是抱着抵触的情绪,而是怀揣一颗真诚的感激之心,我不相信他找不着跟恩人对话的内容。当然,反过来说,作为捐助的一方,如果我们再淡化一点自己的善举之感,心态再放平和,遇到冷漠先调查了解,甚至主动沟通,发现事态一旦真的滑落到“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地步,我们再来叫停,是不是比起现在来说,更少了一分处理问题的简单粗暴?

    学会表白,还有一个前提是信任对方,让心灵不设防。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个所谓的“慈善门”事件,从某种角度不也恰恰验证了现代社会的人际信任危机吗?这才是让人所更加难以承受的现状。(来源: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