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高教前沿 > 正文

家长“花钱为孩子买薪水”不是创意用钱 

文字:aa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8-01-04 点击数: 分享至:


    买薪水,这好像是搞笑,其实不然。朋友的孩子成绩平平,又实在不太情愿,但还是没别的路子,只好出国求学。算了笔账,学完大本起码得百把万。我说何苦呢?朋友说留学回来至少找个好工作要容易些,好工作意味着高薪水。我说假如真的这样,那还不如百万存银行,孩子不就终生便有个领“高薪水”的渠道了么?朋友说如果哪个单位愿意接收孩子,并按照工作需要给孩子定向培养,我现在就可以捐它个一百多万。
 
    上大学是为了有工作,找工作是为了高薪水。这应该说是目前考生与家长普遍的选择定律。因此,近年来国内高校争夺生源的一个重要举动,便是大力宣扬“本校学生就业率,以及毕业生薪资水平”。媒体和一些调查机构也对此的“兴趣大增”。1月2日《第一财经报告》报道了国内外几家“权威”调查机构,对中国各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及薪资的调查结果,并对薪资高低作了排行。名列三甲的是清华、北外和上海交大。 

    虽然这份“报告”的“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意思也很清楚。但是,我仍然要追问:这到底想说什么?显然,目前我国东西部地区的薪资,大城市的机关、大企业与农村基层等,其就业的薪资有着显著的差别。那么这个“薪资排行”,能说明什么呢?假如北大、复旦的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就业的更多呢?不要说大学生,就是东部城市不少的农民工薪水,恐怕也要强过西部的名牌大学毕业生了。其次,薪资是个很不确定的事,需要总体上来衡量。如此就凭毕业半年内的收入,那真是只比大腿不看全身了。另一个重要的是,大学毕业创业与就业,从初期看,甚至更长时间里,估计单“薪水”上就业要比创业高。现在的袁隆平与之前的收入,肯定天壤之别。还有众多的科技工作者,或许一辈子“薪水”无几。 

    社会各界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及薪水的关心、重视,并予以多方帮助,这当然是非常好非常需要的事情。但是,如此“专注”薪水(不久前就有过大本毕业生不如农民工工资高的调查结果),那确实需要问一问,这是想将学生与家长引向何方?要把中国的高教推向何处?如此,还真不如开头所说的直接“用钱买薪水”,更加“又好又快”。大学生得了500万彩奖,不就是提前发薪水了么,确实是不用再读书了。 

    记得改革开放初期,一下子有那么多的重点大学、名牌大学的优秀毕业生(还有教授),放弃了原本安当的工作,或者分配的工作,而下海创业。单位与家人拉都拉不牢、留都留不住。为什么?因为他们有实力,更有抱负。事过十几年又刚好掉了个头。这个现象有高校盲目扩招、社会就业机制不活与竞争压力加大等等各种因素。但是根本上还在于高校毕业生“实力”与“抱负”及其得以施展发挥的空间问题。直接的说无论社会机制还是高校教育,“创业性”不强。为什么中国的差生成了英国高校的摇钱树?就因为只是“就业”比较,而缺乏“创业”的竞争。 

    如果仅仅是就业,那真的可能导致“用钱买薪水”(要么自己要么政府出钱买岗位)的结果。如果创业实力强了,劲头足了,机制活了,那么高校毕业生自己就可以为自己也为他人创造工作岗位,创造一份高薪水,创新无限生路。 

    因此,别再老是薪水薪水的就业率,还是多点“创业率”。高考制度毋庸怀疑,但是高教机制与就业机制需要创新,尤其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国有企业用工制度等等,应该发挥其强劲的“创业性”龙头导向作用。创业率才是高校和社会的真正活力、实力所在。(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