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0000多名十八九岁的青年人,走入6所部属师范大学的校门。与普通大学生唯一不同的是,他们有个集体的名字——免费师范生。
因为这个名字,一代年轻人的个人命运和青春岁月,将与家乡的教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因为这个名字,国家振兴农村教育事业的强烈意志,再一次得到浓墨重彩的印证;因为这个名字,几代人奔走呼吁的教育家办学的追求,再一次让人们深刻地思索与探寻。
教育优先发展的强烈信号
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意味着近代中国在相当长时间内实行的师范生免费制度重返大学校园。
回顾我国近代师范教育建立的历史,国家对师范生一直给予优惠待遇,免学费和其他费用。自1997年以来,在受教育者普遍按照成本分担原则缴费入学和高等师范院校转型的背景下,师范教育出现被弱化的倾向。
因此,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段经典论述被广为流传: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就是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就是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
“三个要”成为理解中央政府推出师范生免费教育的一个根本出发点。有评论指出,师范教育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师范教育免费政策出台,是我国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教育公平的一个积极信号,也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一种回归。
这一认识得到了广泛认同,在各界人士的热切期望下,师范生免费教育在2007年顺利推进,每一步的进展都影响广泛,成为媒体、家长、师生的关注焦点:
——5月9日,国务院通过教育部等四部门研究起草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决定从2007年秋季起实施,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安排;
——随后,北京师范大学等6所部属高校按照实施办法的要求,紧锣密鼓地精心制作培养方案;
——7月,高校招生期间,6所高校免费师范生生源充足,甚至出现6个考生争一个名额的火爆局面,选择免费师范生成为很多有志青年的自觉选择。
同时,不少学者呼吁给予地方师范院校更大的关注和支持,中央政府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重点助推西部地区,分类实施、逐步推进、整体发展师范生免费教育。
激活教师培养模式创新
有学者指出,师范生免费政策还不能从根本上确保高素质中小学教师的供给,关键要靠教师教育体制、模式的创新。
10000余名免费师范生在2007年走进大学校门,4年后,走出校门的他们会是怎样的教育工作者?这个问题涉及免费师范生培养的核心环节,决定这一惠民、惠教政策的成功与否。6所师范院校调动集体智慧,在培养方案的定制上精心酝酿、各有特色:
华东师范大学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教师教育一体的新的课程体系,其中一批课程由两院院士、终身教授担任主讲教师;重点建设8至10门专业核心课程,同时加大实验实践课程的建设力度。东北师范大学为每个免费师范生配备了一名学科专业导师,一名专职辅导员和一名课外辅导员,实行“三维辅导制”。北京师范大学聘请重点中学的校长、教学经验丰富的特级教师走上讲台,为免费师范生言传身教,使他们尽早走进基础教育教学……
通观各校的培养方案,虽然具体设计不一样,但都体现出一些共同特点:重实践、重熏陶、重专业、重体验,突出核心课程建设,强化职业生涯指导,贴近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总的来说,是越来越回归师范教育的本义,坚持了师范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规律。
近年来,师范教育存在一种被弱化的倾向,让人忧虑:一些学校对师范教育采取不积极的态度,培养模式轻实践、脱离中小学实际,导致师范生生源质量滑坡。新实施的师范生免费政策,旗帜鲜明地强调创新培养模式,对于匡正师范教育弱化倾向、激活教师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其实,育才的渠道可以有多种选择,可以百花齐放,不必拘泥固定模式,但检验的关口只有一个——在中小学校的岗位上,能否成为一名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师培养模式创新影响的不仅仅是师范生们,还有他们身后数以亿计的孩子们,从这个意义上说,师范生免费教育是一项高瞻远瞩的好政策。
时代呼唤新一代教育家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关于教育家的争论此起彼伏。如今,提倡教育家办学的宏大命题重新被提出,希望也寄托在免费师范生身上。
“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这是温家宝总理在论述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论述中最根本、最深切的厚望。他多次指出,“要像宣传劳动模范,宣传科学家那样宣传教育家”,“要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
但是,如何实现温总理免费师范生成为未来教育家的希望?教育家个体的成长和教育家群体之涌现有无规律可循?应当如何探索、如何遵循这些规律?
孙楚航是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174名免费师范生的辅导员老师,他在学生中作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52%的学生选择免费师范专业首选理由是家庭经济困难;23%的学生首选理由是教师具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和良好的社会地位;只有25%的学生首选理由是成为优秀的教师和教育家能够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可见,大多数学生高考填报志愿时教师职业理想并不明确,对教师职业的价值判断也不够正确。“即便如此,也不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优秀的教师和教育家。刚跨入校门的学生好比是一块璞玉,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定形,正是需要大学教育进行雕琢的关键时期。”孙楚航肯定地说。
像孙楚航一样,试点师范大学的一大批老中青工作者为着一个共同目标——为培养未来的教育家而奋斗。虽然没有现成的模式,但都在充分挖掘多方面的资源,探求更大的突破:6所试点校在入学教育时注重用冯志远等师德模范感召学生;部分试点校的学生在老师帮助下自发成立未来教育家协会,开始他们对教育家这一神圣标杆的稚嫩而可贵的思考之旅。
一个时代的梦想得以从2007年开始变成现实。我们有理由相信,新一代教育家将在免费师范生中崛起。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7年12月28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