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高教前沿 > 正文

商科成“显学” 大学经济类学科为什么这样红

文字:邓靖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8-02-23 点击数: 分享至:


   “我们专业80多个人,到现在一个签约的都没有!定下意向的也才两三个”。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专业的应届硕士毕业生李凌说,他经过半年的艰辛努力,还没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我听说,我们学校金融学专业的同学有百分之七八十都有了去处呢!”李凌满脸羡慕。

    在他看来,相比文史哲等纯人文类学科,经济、金融等经济类学科看起来拥有更“美妙”的前景,这种前景他不仅在大学学习就已深刻体会,在找工作时更是经常受到刺激。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研二男生唐子佩,目前已经确定了毕业之后去法国保险公司AXA工作。

    “我们学院的应届毕业生毕业去向大部分都定下来了,投资银行、咨询公司、证券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都有。年薪从6万~20万元不等,最高的年薪27万元,还有额外两到三倍的奖金。”唐子佩说。 

    唐子佩本科学的是新闻学,考研的时候转到了经济学。“因为觉得学经济前途好,收入高。就比如金融行业,作为‘社会财富储存者’,将来它的角色会不断演变成管理者和制造者。” “你想,那么多的钱!”他说。

    在北大校园网络论坛(未名BBS)上的“找工作”讨论区上,有一篇名为“大家都来晒晒工资吧”的置顶帖子,其中标明金融行业的年薪少则五六万元多则五六十万元。有跟帖的同学直呼:“真后悔没去学金融!”
 
   据统计,近3年来,国家部委直属院校金融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0%以上,从金融学走出的毕业生很多成为社会的“金领”阶层。 

    当前在许多高校,一些与经济管理类学科就业密切相关的社团也非常火爆。“宝洁学生职业发展俱乐部、投行与咨询协会、企业管理协会等,都是人大近年来发展很迅速的社团”,中国人民大学社团联合会前负责人刘洋说,“这类社团为在校学子们提供了演讲、商务礼仪、简历制作等培训,以及师兄师姐们成功求职名企的经验分享,甚至还能帮助找到实习岗位。如此细致实用的求职服务,很能吸引同学们的踊跃参加。”

   华中科技大学2005级自动化专业的楼楠,这学期刚刚加入AIESEC(国际经济学商学学生联合会)华中科技大学分会。“虽然才大三,但我已经感到了很大的就业压力。在AIESEC,我渴望能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楼楠说,“比如11月份,我就参加了针对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面试集中营’,模拟了招聘笔试和面试的全过程。经过这样的实战锻炼,我想,等到真正找工作时,应该就比别人多了一些准备和成功的可能性。”

    有同学认为,对高校经济类学科的经常性排名,也说明了这些学科是高校和社会上的“显学”。据了解,在国外,比较著名的此类排行榜有由美国《华尔街日报》和Harris Interactive (一家调研机构)联合推出的年度商学院MBA排行榜,美国《商业周刊》每两年一次的美国和全球商学院排名,以及英国《金融时报》发布的一年一度的全球商学院百强排名。而在国内,也有《中国大学评价》等排行榜对商学院等经济类学科进行排名。

   “这类排行榜一出炉,就经常会被各类媒体转载,激起人们了解和讨论的兴趣。在高校里,还有哪些学科能有这样的地位?”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一位研二学生表示。 
   
    据了解,高校经济学科热在许多国家都是一个普遍现象,著名经济学家钱颖一就曾撰文表示,在美国,经济学不仅是社会科学中最重要的学科,而且在一所大学里也是举足轻重的学科。“所谓重要是说,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它的教授人数比较多,主修的学生也比较多。经济系在文理学院里是大系。相对而言,经济学科在社会科学的各学科中会被认为是最‘成熟的’学科,这也增强了经济系在整个学校中的地位。” 

   “供大于求的人才市场和浮躁的商业风气,使大学生无法确信,自己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是否能在未来就业时换成一个安全的饭碗。这样的担心迫使他们去尽量尝试更多的工作机会,而不是专心期待自己的专业能够学以致用”,顾海兵说,“结果,学通信的去卖手机,学中文的去做促销,所有人都想去大公司里坐办公室,课堂上所学的被统统放在一边。” (来源:中国青年报)